[发明专利]具有可调防护罩的手持式电动工具无效
申请号: | 201080040331.8 | 申请日: | 2010-10-06 |
公开(公告)号: | CN102481678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5-30 |
发明(设计)人: | 亚历山大·罗德;迈克尔·凯勒 | 申请(专利权)人: | 麦太保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4B23/02 | 分类号: | B24B23/02;B24B55/05;B23Q11/08;B25F5/02;B23D45/16;B27G19/02;B27G21/00 |
代理公司: | 北京派特恩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270 | 代理人: | 武晨燕;张颖玲 |
地址: | 德国尼*** | 国省代码: | 德国;DE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具有 可调 防护罩 手持 电动工具 | ||
1.一种具有以可拆卸方式固定在轴颈上的防护罩(2)的手持式电动工具,其中,所述防护罩可至少在有限的范围内环绕平行于主轴(54)或与其成一直线的轴线转动,并且通过防护罩(2)上弹性预紧的锁定装置(26),在各个转动位置上与轴颈上的反向锁定装置(30)共同作用,以抑制转动,其中,所述锁定装置(26)处于转动位置时可与反向锁定装置(30)扣合,其中可将防护罩(2)推到轴颈上,然后使其进入后握柄位置,在此,使得防护罩上的锁定装置(26)可向主轴(54)的轴向方向弹性位移,而反向锁定装置(30)则设置在轴颈的轴向端面(32)上,
其特征在于,设置止动装置(70),所述止动装置在第一位置上与锁定装置(26)共同作用,并且这样来限制锁定装置(26)的轴向弹性位移,使得锁定装置(26)与反向锁定装置(30)保持扣合,并在第二位置上释放轴向位移,直到锁定装置(26)与反向锁定装置(30)不再扣合并可相对于彼此转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手持式电动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可弹性位移的锁定装置(26)基本关于主轴(54)垂直延伸。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手持式电动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可弹性位移的锁定装置(26)构造为平面弹簧片(28)。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手持式电动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可弹性位移的锁定装置(26)具有开口(40),传动轴或工具轴穿过该开口。
5.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一项或多项所述的手持式电动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护罩(2)具有套圈部分(8、10),借助该套圈部分可将防护罩推到轴颈上,并且在套圈部分(8、10)内,设置具有环绕传动轴或工具轴的部分(38)且可弹性位移的锁定装置(26)。
6.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一项或多项所述的手持式电动工具,其特征在于,于防护罩(2)朝向工具或工件的内侧模制所述可弹性位移的锁定装置(26)。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手持式电动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可弹性位移的锁定装置(26)具有承靠防护罩(2)内侧并与之相连的部分(36),并且,在该部分(36)与环绕传动轴或工具轴(54)的部分(38)之间,具有卷边的连接部分(42)。
8.根据权利要求3至7中一项或多项所述的手持式电动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构造为平面弹簧片(28)的锁定装置(26)具有至少一个由弹簧片(28)的平面向轴颈的轴向端面(32)方向压出的锁定耳(46)。
9.根据权利要求3至7中一项或多项所述的手持式电动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锁定耳(46)具有齿侧面(50、52),所述齿侧面在防护罩(2)的切线方向和旋转方向构成滑坡。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手持式电动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锁定耳(46)具有圆形构型。
11.根据权利要求9或10所述的手持式电动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锁定耳(46)受到冲压曲面构型(48)的限制。
12.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一项或多项所述的手持式电动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止动装置(70)可沿径向或切线方向从第一位置移至第二位置,以及反向移动。
13.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一项或多项所述的手持式电动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止动装置(70)在第一位置时与锁定装置(26)保持一定距离,其中,该距离大于零,但小于使锁定装置(26)与反向锁定装置(30)脱离扣合的距离。
14.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一项或多项所述的手持式电动工具,其特征在于,一旦克服回位装置(76)的回位力,即可使所述止动装置(70)移出第一位置,并移入第二位置。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手持式电动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回位装置(76)为张力簧或压缩簧(74、82、98、103)。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麦太保有限公司,未经麦太保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80040331.8/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