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隧道场效应晶体管及其制造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080043950.2 | 申请日: | 2010-09-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2576726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7-11 |
发明(设计)人: | 冨冈克広;福井孝志;田中智隆 | 申请(专利权)人: | 国立大学法人北海道大学 |
主分类号: | H01L29/66 | 分类号: | H01L29/66;C30B29/62;H01L21/20;H01L29/06;H01L29/12;H01L29/78 |
代理公司: | 北京鸿元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327 | 代理人: | 姜虎;陈英俊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隧道 场效应 晶体管 及其 制造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具有III-V族化合物半导体纳米线的隧道场效应晶体管及其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半导体微处理器(semiconductor microprocessor)及高集成电路(IntegratedCircuit)是将金属-氧化膜-半导体(以下,称为“MOS(Metal Oxide Semiconductor)”)场效应晶体管(以下,称为“FET(Field Effect Transistor)”)等元件集成在半导体基板上而制造的。一般而言,互补型MOSFET(以下,称为“CMOS(Complementary Metal Oxide Semiconductor,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成为集成电路的基本元件(开关元件)。半导体基板的材料主要使用作为IV族半导体的硅。通过使构成CMOS的晶体管小型化,可提高半导体微处理器及高集成电路的集成度及性能。使CMOS小型化时存在的问题之一在于耗电量的增大。作为耗电量增大的主要原因,可举出能够搭载在一个微芯片(microchip)上的CMOS的数量增加、以及所致的短信道效应所致的漏电流(leak current)增大这两个。其中,漏电流的增大会导致供给电压的增大。因此,对于各CMOS,必须抑制漏电流,使动作电压(operating voltage)降低。
作为表示CMOS的开关特性的指标,使用亚阈值(subthreshold)(mV/位)。亚阈值相当于用来使MOSFET成为ON(导通)状态的最低驱动电压。现有的MOSFET的开关特性是基于电子及正孔(载流子)的扩散现象。因此,现有的MOSFET中,亚阈值斜率的理论上的最小值为60mV/位,未能实现表示比它还小的亚阈值的开关特性。
作为超过此物理上的理论极限而在更小的亚阈值下动作的开关元件,报告了隧道FET(以下,称为“TFET(Tunnel Field Effect Transistor,隧道场效应晶体管)”)(例如,参照非专利文献1、2)。TFET不带来短信道效应,且可在低电压下实现高ON/OFF(导通/断开)比,因此被认为是下一代开关元件有力的候补。近年来,报告了使用纳米线的TFET(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4)。
专利文献1中记载着具有包含n型掺杂区域(源极/漏极区域)、非掺杂区域(信道区域)及p型掺杂区域(漏极/源极区域)的纳米线的TFET。在非掺杂区域(信道区域)上形成着栅极介电层(gate dielectric layer),栅极电极配置在栅极介电层上。该TFET可通过如下方式制作:在纳米线的第一区域内掺杂n型掺杂剂而形成源极/漏极区域,在第二区域内掺杂p型掺杂剂而形成漏极/源极区域。
专利文献2~4中记载着具有包含n型掺杂区域(源极/漏极区域)、非掺杂/低掺杂区域(信道区域)及p型掺杂区域(漏极/源极区域)的纳米线的TFET。在非掺杂/低掺杂区域(信道区域)上形成着栅极介电层,栅极电极配置在栅极介电层上。该TFET中,在源极区域与信道区域的接合界面产生隧道现象。该TFET可通过如下方式制作:在使用置于基板表面的金属催化剂而使纳米线生长之后,掺杂n型或p型掺杂剂,从而形成源极区域、信道区域及漏极区域。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1:美国专利申请公开第2005/0274992号
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特开2008-72104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专利特开2008-103702号公报
专利文献4:日本专利特开2008-252086号公报
非专利文献1:Bhuwalka,K.K.,Schulze,J.and Eisele,I.,″Scaling the vertical tunnel FET with tunnel bandgap modulation and gate workfunction engineering″,IEEE transactions on electron devices,Vol.52,No.5,May(2005),pp.909-917.
非专利文献2:Bhuwalka,K.K.,Schulze,J.and Eisele,I.,″A simulation approach to optimize the electrical parameters of a vertical tunnel FET″,IEEE transactions on electron devices,Vol.52,No.7,July(2005),pp.1541-1547.
发明内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国立大学法人北海道大学,未经国立大学法人北海道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80043950.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确定轮胎硫化条件的方法
- 下一篇:工程化改造酶易感性肌醇六磷酸酶
- 同类专利
- 专利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