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竖铰链窗单元有效
申请号: | 201080044353.1 | 申请日: | 2010-09-24 |
公开(公告)号: | CN102549228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7-04 |
发明(设计)人: | M·兰博迪尼 | 申请(专利权)人: | GSG国际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5F11/10 | 分类号: | E05F11/10;E05F11/16 |
代理公司: | 上海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31100 | 代理人: | 李丹丹;朱立鸣 |
地址: | 意大利*** | 国省代码: | 意大利;IT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铰链 单元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竖铰链窗单元,具有向外打开的框格。
本发明的窗户可包括在具有常规打开类型的窗户构造、即绕常规铰链上垂向轴线转动的窗户中,或包括在行话称为“平开式”窗户的常规窗户领域中。
背景技术
此后,本说明书将描述来自平开式窗的现有技术方案,但本发明的范围不限于具有常规打开类型,即不限于具有构造成使框格绕仅有的一根垂向轴线转动的平开式窗。
通常由金属、PVC等以及木材制成的外开平开式窗单元用于进行房间通风且窗户在房间内的各部分通常装备有诸如纱窗之类的附件。此外,为了符合通常广泛使用这些窗单元的国家的安全规定,这些窗单元必须受控打开,框格移动离开固定框架而可达到的角度受到限制。
窗单元基本上包括:
-固定框架;
-可动框架或框格,通常通过介于两个框架的相应上部和下部轨道之间的一对铰接臂而连接至固定框架;
-操作单元,位于固定框架的轨道上并作用在下部铰链上或直接作用在下部轨道上,允许框格远离固定框架移动(即,框格的受控打开),并还允许框格返回而与固定框架接触;
-用于稳定地将框格关闭在固定框架上的构件,该构件通常位于固定框架窗挺上并作用在相应框格窗挺(与最靠近铰链臂的框格窗挺相对)以使关闭稳定。
如可以文献US 4.726.092中看出的,上述铰接臂中的每个可包括:
-支承件,稳定地与相应固定框架轨道关联并靠近固定框架角部区域;
-第一连接臂,在其端部铰接至支承件,且相应地铰接至第二臂的与框格下部轨道关联的端部,以允许打开和关闭运动。
第二臂的相反自由端连接至插入支承件内的滑动件,这也允许框格沿两个固定框架轨道滑动,使得框格用转动-平移运动打开,使框格窗挺远离固定框架窗挺移动(该操作还可允许用于从室内清洁玻璃外部的改进的通路)。
设计成控制框格打开和关闭的操作单元或转子可通常地且在现有技术方案中包括用于控制杆的壳体单元,如也在文献US 7.464.619或CN 101131061中示出的,该单元固定在固定框架下部轨道的外部边缘上。
控制杆具有内部,该内部装备有通常包括螺旋齿的机构,该螺旋齿设计成与围绕壳体单元内操作臂枢转点而形成的相应螺旋齿或半齿啮合。
操作臂介于固定框架的下部轨道与框格之间,并在其自由端铰接至框格轨道。
控制杆从壳体单元伸出以与手柄连接,手柄固定,或者较佳地在必要时由使用者来应用,由此通过手动转动手柄而允许框格移动。
显然,操作臂与框格之间连接点的存在提供低安全性关闭密封,因此增加诸如上述稳定关闭件之类的第二构件。
该构件(也可在文献US 2008250719中的现有技术方案中见的)主要包括锁定手柄,该锁定手柄施加在固定框架窗挺上并连接至沿窗挺的内部滑动的板条。
因此,板条的目的是形成框格与固定框架之间的连接构件,且其通常会配装有一个或多个撞挡件,当框格关闭时,该撞挡件与存在于框格窗挺上的相应辊子或其余构件配合,使得窗单元稳定关闭。
由于操作和关闭单元的分开结构,这样构造的窗单元具有明显的缺点。
从上述说明可以推断出,操作单元的组件需要在固定框架的外部轮廓(穿通槽)上进行复杂加工以及首要的是还需要在固定框架的内部上进行加工,以允许铰接臂和操作臂共存。两者的存在使得必须在轨道厚度上进行加工,使得窗单元对于这些操作构件来说是可触及的(即使在交叠位置)。
此外,需要在窗单元窗挺(具体是传统槽开口)上进行加工以允许插入关闭件。
因此,基本上这样构造的窗单元制造复杂,并且因此总体上昂贵,以及对于操作者来说操作复杂(不得不经过多个步骤来打开和关闭窗户)。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形成一种上述类型的竖铰链窗单元来克服这些去电,该竖铰链窗单元简单且装备有单个控制点,能够从该单个控制点移动框格来打开和关闭窗户并还用于框格在窗单元上的简单、可行可靠稳定关闭,减少窗单元上需要的加工,且因此降低其总成本。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GSG国际股份有限公司,未经GSG国际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80044353.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