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新的1,1-二氟乙烯共聚物及其制造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080045460.6 | 申请日: | 2010-09-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2574958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7-11 |
发明(设计)人: | 佐藤圭介;堺勇树 | 申请(专利权)人: | 株式会社吴羽 |
主分类号: | C08F214/22 | 分类号: | C08F214/22;C08F8/12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中咨律师事务所 11247 | 代理人: | 段承恩;田欣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乙烯 共聚物 及其 制造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耐热性、耐气候性、耐化学性、耐污染性优异,粘接性良好,成型加工时的着色减少了的1,1-二氟乙烯共聚物以及该1,1-二氟乙烯共聚物的制造方法。由本发明获得的1,1-二氟乙烯共聚物在各种成型加工品、粘合剂、涂料等领域中是有用的。
背景技术
由1,1-二氟乙烯单元构成的聚1,1-二氟乙烯树脂的耐化学性、耐气候性、耐污染性等优异,并且可以用作用于由熔融成型制造各种膜、成型品的材料。此外,还可以用作涂料、粘合剂,但由于聚1,1-二氟乙烯树脂与金属等基材的粘接强度小,因此期望粘接强度的改良。
以往,为了改良聚1,1-二氟乙烯树脂的粘接强度,可以将1,1-二氟乙烯(以下,有时称为“VDF”)与其它单体进行共聚。
一般而言,关于乙烯基单体的自由基共聚,提倡使用乙烯基单体的表示共振效果的Q值和表示极性效果的e值来预测该单体的自由基聚合中的共聚反应性的Q-e理论。通过参照该Q-e理论,能够一定程度地预测2种不同单体的共聚性。〔参照高分子学会编,“新版高分子辞典”,初版,朝仓书店,1988年11月25日,p.99(非专利文献1)等〕
然而,关于1,1-二氟乙烯与其它乙烯基单体的共聚性,由于1,1-二氟乙烯聚合物自由基的氢夺取能力强,并且1,1-二氟乙烯的e值极其高等特殊性,因此难以参照Q-e理论进行预测。此外,关于1,1-二氟乙烯的共聚性,难以说充分进行了系统的调查、研究,1,1-二氟乙烯的共聚物的报告例是限定的。作为1,1-二氟乙烯的共聚物,已知与六氟丙烯、三氟氯乙烯等含氟单体的共聚物,并被商品化〔参照里川孝臣编,“ふつ素樹脂ハンドブツク(氟树脂手册)”,初版,日刊工业新闻社,1990年11月30日,p.363(非专利文献2)等〕,但它们不一定指向粘接性的改良,因此,还期望粘接性的改良。
因此,日本特开昭56-133309号公报(专利文献1)中显示了以下处理方法:通过在照射了电离放射线的聚1,1-二氟乙烯的骨架上接枝聚合丙烯酸系单体,从而聚1,1-二氟乙烯可以无需粘接剂等媒介物而直接粘接在金属的表面。然而,由于该方法中要进行放射线的电离照射,因此需要大规模的设备。
日本特开平2-604号公报(专利文献2)中显示了,通过在1,1-二氟乙烯40~95摩尔%与马来酸酐5~60摩尔%的共聚物中,使用醇或水使酸酐部分90~100%开环,从而使共聚物的溶剂溶解性和交联性良好。
此外,日本特开平6-172452号公报(专利文献3)中显示了一种改良了与金属等的粘接力、耐化学性优异的1,1-二氟乙烯共聚物,其是将含有80重量%以上1,1-二氟乙烯的单体100重量份与马来酸单甲酯、马来酸单乙酯等不饱和二元酸的单酯0.1~3重量份进行共聚而得的。
然而,这些具有酯或其改性体的1,1-二氟乙烯共聚物的耐热性有缺陷,在熔融成型中,有成型品着色而使商品价值降低的问题,因此期待耐着色性的改善。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昭56-133309号公报(英国专利申请公开第2072203号)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平2-604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平6-172452号公报(美国专利第5415958号)
非专利文献
非专利文献1:高分子学会编,“新版高分子辞典”,初版,朝仓书店,1988年11月25日,p.99
非专利文献2:里川孝臣编,“ふつ素樹脂ハンドブツク(氟树脂手册)”,初版,日刊工业新闻社,1990年11月30日,p.363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是提供耐热性、耐气候性、耐化学性、耐污染性优异,粘接性良好,成型加工时的着色减少了的1,1-二氟乙烯共聚物以及该1,1-二氟乙烯共聚物的制造方法。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法
本发明人等为了达成上述目的而反复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发现,以特定的比例具有1,1-二氟乙烯单体单元和亚甲基丙二酸酯单体单元的新的1,1-二氟乙烯共聚物可以解决课题。此外发现,通过使该1,1-二氟乙烯共聚物的酯部分进行水解使其改性,从而可以获得酯部分被改性了的1,1-二氟乙烯共聚物,该被改性了的1,1-二氟乙烯共聚物可以解决课题。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株式会社吴羽,未经株式会社吴羽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80045460.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