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移动终止通信方法及相关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080045723.3 | 申请日: | 2010-10-12 |
公开(公告)号: | CN102577457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7-11 |
发明(设计)人: | 萨索·斯托扬诺夫斯基;阿诺·韦德里纳 | 申请(专利权)人: | LG电子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H04W8/26 | 分类号: | H04W8/26;H04W88/02 |
代理公司: | 中原信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219 | 代理人: | 戚传江;谢丽娜 |
地址: | 韩国*** | 国省代码: | 韩国;KR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移动 终止 通信 方法 相关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移动终止通信(mobile terminated communication)。
背景技术
当源实体知道目标装置的诸如电话号码的标识符时,可以容易地进行移动通信系统中从源实体(呼叫方)到目标装置(被叫方)的移动终止通信,其中通过目标装置的标识符可到达目标装置。
但是有这样的情况,源实体不知道通过其可到达目标装置的标识符。
让我们以3GPP TR 23.401(用于E-UTRAN接入的GPRS增强)中定义的演进分组系统(EPS)架构作为非限制性示例。在EPS架构中,演进分组核心(EPC)网络以若干种形式存在。图1所示为具有本地疏导(Local Breakout)的漫游EPS架构,本地疏导基本上意味着该配置中的IP地址和服务由访问网络提供。IP地址寄存于分组数据网络网关(PDNGW或PGW)上,后者也位于访问网络中。
另一个主要EPC方式(这里未示出)是“归属路由”EPC架构,当在归属网络中寄存IP地址和服务时使用。
EPC是仅分组交换(PS)域架构。往来于终端的所有通信都基于IP分组通信。分配给终端的IP地址可属于公共地址空间或专用地址空间。在后一种情况下,可将位于SGi基准点或SGi基准点之外的网络地址转换(NAT)装置用于IP地址转换。
向终端分配IP地址(公共或专用)时,后者可立即用于客户端-服务器通信,即,用于总是通过终端上运行的客户端应用发起的通信。
但是,除非某些有限兴趣的特殊情况(例如,静态分配的公共IP地址),这不足以实现移动终止通信,诸如“推动”式通信(即,由网络中的服务器发起的到移动装置的通信)或端对端通信(例如两个移动装置之间的通信)。
如果服务器预先知道移动装置的IP地址,那么服务器可以没有问题地发起移动终止(MT)通信。但是,每次移动装置附接到网络时经常将新的IP地址动态地分配给移动装置,主要原因是它可以通过不同于拥有移动用户订阅的管理者的管理者来分配。例如,参照图1中的本地疏导架构,通过访问网络(VPLMN)分配IP地址,因此归属网络(HPLMN)预先不知道该IP地址。
传统上,通过以下方式的其中之一解决关于MT通信的问题:
-通过利用用于将“推动”刺激传递到终端的单独信道(例如SMS),触发终端经由客户端-服务器IP通信接触服务器;
-通过在EPS之上覆盖用于端对端通信的子系统(例如3GPP的IP多媒体子系统-IMS)。
虽然如今在3GPP标准中这两种方法都被使用,但是在某些情况下它们可能不合适,因为它们以附加通信信道(例如SMS)或者附加客户端软件(例如IMS)的形式给装置带来额外的复杂性。此外,这两种方法都引起附加的延迟,这使得它们不太适合于移动终止消息的时间严格的传递。
发明内容
技术问题
本发明的目的是改善这种情况。
解决方案
本发明提出了一种允许通过至少一个移动通信网络从位于公共IP地址网络中的源实体到目标装置的移动终止通信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所述移动通信网络的订户服务器从所述移动通信网络的节点接收所述目标装置的IP地址,以及所述订户服务器以所述目标装置的IP地址来更新包含所述目标装置的静态唯一标识符的DNS记录,所述DNS记录存储在经由所述公共IP地址网络能到达的授权的DNS服务器中。
具有上述特征,本发明因此提出了对于在公共或专用IP地址空间中向目标装置发送消息的问题的简单解决方案。该方案避免了现有技术中所需的终端复杂性(例如经由SMS或IMS客户端的单独通信信道),这使得它特别适合于例如MTC装置(注意,它也适用于非MTC装置,例如UE或其他装置)。
根据可以以任何可能的方式组合的优选实施例,本发明还可以包括至少某些以下特征:
-附加于且关于所述移动通信网络中所述目标装置的标识来定义所述静态唯一标识符;和/或
-通过所述移动通信网络在所述目标装置的附接过程期间分配所述目标装置的IP地址;和/或
-所述目标装置是MTC装置,且所述源实体是MTC服务器或MTC装置;和/或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LG电子株式会社,未经LG电子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80045723.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