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用于控制和调节内燃机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080047925.1 | 申请日: | 2010-10-19 |
公开(公告)号: | CN102713218A | 公开(公告)日: | 2012-10-03 |
发明(设计)人: | A·德尔克 | 申请(专利权)人: | MTU腓特烈港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F02D41/06 | 分类号: | F02D41/06;F02D41/14;F02B75/22;F02D41/22 |
代理公司: | 中国专利代理(香港)有限公司 72001 | 代理人: | 李永波;杨国治 |
地址: | 德国腓*** | 国省代码: | 德国;DE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控制 调节 内燃机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控制和调节内燃机的方法,其中独立于B侧蓄压管压力(Raildruck)调节A侧蓄压管压力。
在具有共轨系统(Railsystem)的内燃机中,燃烧的品质决定性地通过蓄压管(Rail)中的压力水平来确定。因此,为遵守法定的排放边界值,要调节蓄压管压力。通常,蓄压管压力调节回路包括用于确定调节偏差的参比接点、用于计算调节信号的压力调节器、调节对象和在反馈支路中用于计算实际蓄压管压力的软件滤波器。调节偏差又由额定蓄压管压力和实际蓄压管压力的差来计算。调节对象包括压力调节件、蓄压管和用于向内燃机的燃烧室内喷射燃料的喷射器。
由DE 10 2006 040 441 B3已知一种进行压力调节的共轨系统,其中压力调节器通过调节信号作用于吸入节流阀。通过吸入节流阀确定高压泵的输入横截面,从而确定所输送的燃料体积。吸入节流阀以负逻辑方式被触动,也就是说,它在零安培的电流值的情况下完全打开。作为防止过高的蓄压管压力例如在给吸入节流阀供给电流时电缆折断后的保护措施,设置有无源的限压阀。如果蓄压管压力超过一个临界的值,例如2400巴,则限压阀打开。通过打开的限压阀,燃料于是从蓄压管导入到燃料箱中。在限压阀打开的情况下,在蓄压管中产生一压力水平,该压力水平根据喷射量和发动机转速。在空载运行的情况下,该压力水平约为900巴,而在满载时约为700巴。
由DE 10 2007 034 317 A1已知一种具有A侧的和B侧的共轨系统的内燃机,这些共轨系统相同地构造。这两侧的共轨系统在液压方面彼此解耦,因此允许独立地调节A侧的以及B侧的压力。通过分开的调节,减小蓄压管中的压力波动。正确的蓄压管压力调节的前提是无故障地工作的蓄压管压力传感器。一个蓄压管压力传感器或者两个蓄压管压力传感器的故障会在所述系统中引起压力调节的不确定的状态,从而会引起内燃机的危急的状态,因为不显示任何故障监控。
基于具有无源限压阀且既在A侧也在B侧进行独立的蓄压管压力调节的共轨系统,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在蓄压管压力传感器故障后保证发动机可靠地运行。
该目的通过一种具有权利要求1的特征的用于控制和调节内燃机的方法得以实现。各种改进在从属权利要求中给出。
本方法在于,继续调节被检测为无错误的蓄压管压力,而在应急运行中控制不再能够检测的蓄压管压力。如果例如识别到A侧蓄压管压力传感器故障,则切换到A侧应急运行,此时控制A侧蓄压管压力,而继续调节B侧蓄压管压力。反之,如果B侧蓄压管压力传感器故障,则切换到B侧应急运行,此时控制B侧蓄压管压力,而继续调节A侧蓄压管压力。在识别到双侧故障,即两个蓄压管压力传感器都故障的情况下,则向A侧应急运行和B侧应急运行切换。
在A侧应急运行中,逐渐提高A侧蓄压管压力,直到A侧的无源限压阀做出响应,于是从A侧蓄压管向燃料箱泄入燃料。于是在A侧限压阀被打开的情况下,在A侧蓄压管内产生一蓄压管压力,该蓄压管压力处于700巴(满载)到900巴(空载运行)的范围内。在B侧应急运行中以类似方式进行。也就是说,采用如下措施来实现可靠的发动机运行:通过有意识地打开限压阀而产生确定的状态。因为在单侧故障的情况下继续调节无故障的蓄压管的蓄压管压力,所以使该蓄压管在尽可能好的排放值下工作,并且允许内燃机以较大的功率继续运行。在双侧故障时,内燃机能够在降低功率输出的情况下继续运行。
在应急运行中压力的逐渐升高如下实现:针对于作为压力调节件的低压侧吸入节流阀朝向打开方向进行加载。其方式例如为,把作为吸入节流阀的触动信号的额定电流或者PWM信号设定为相应的应急运行值。就在无电流时打开的吸入节流阀而言,作为应急运行电流值,例如设置为零安培。当把应急运行电流值设定为大于零例如0.4安培时,也能够打开无源的限压阀。由此能够减少燃料发热。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MTU腓特烈港有限责任公司,未经MTU腓特烈港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80047925.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