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噪声降低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080048444.2 | 申请日: | 2010-10-26 |
公开(公告)号: | CN102597474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7-18 |
发明(设计)人: | 田中望;楠田真也;大石勉;大庭芳则 | 申请(专利权)人: | 株式会社IHI |
主分类号: | F02K1/34 | 分类号: | F02K1/34 |
代理公司: | 中国专利代理(香港)有限公司 72001 | 代理人: | 朱美红;杨楷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噪声 降低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在航空器的喷气式发动机中使用的噪声降低装置。
本申请基于2009年10月28日在日本提出申请的特愿2009-247779号主张优先权,这里引用其内容。
背景技术
航空器的喷气式发动机依次排列有将空气取入的风扇、将该风扇取入的空气的一部分取入并压缩的压缩机、使由该压缩机生成的压缩空气与燃料混合而燃烧的燃烧器、和通过该燃烧器的燃烧气体驱动风扇及压缩机的涡轮。
压缩机、燃烧器及涡轮设置在作为筒状隔壁的主喷嘴内,风扇设置在主喷嘴的上游侧。风扇取入的空气的大部分通过设在与覆盖主喷嘴的外周的壳体之间的旁通流路。通过了该旁通流路的空气(旁通流)被排出以使其包围涡轮的核心流(喷气流)的外周,与喷气流合流。
该喷气流与旁通流合流的区域成为噪声发生源,发生噪声。为了使该噪声降低,公开了各种各样的技术。
例如,公开了做成将壳体(发动机短舱)的旁通流路出口周缘部及主喷嘴的喷气流路出口周缘部的形状形成为锯状的所谓人字纹喷嘴、使在主喷嘴的内周面侧及外周面侧流动的流体效率良好地混合而降低噪声的技术(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在专利文献2中,公开了削减具有突起部(人字纹)的喷气式发动机喷嘴的排气噪声的系统及方法。专利文献2所公开的方法包括通过喷气式发动机产生气体的第1流、通过具有包括向后部方向延伸的多个突起部的后缘周长的喷嘴运送第1流、将加压的流体的第2流向接近于突起部的第1流喷射的步骤。
在专利文献3中,公开了用来使用振动喷气降低喷气式发动机排气噪声的装置。
此外,公开了在主喷嘴的周围铺设与风扇部或压缩机连通的多个配管、将这些配管的前端部构成为喷出压缩空气的一部分的喷嘴的技术(例如,参照非专利文献1)。并且,从这样构成的喷嘴朝向喷气流与旁通流的合流部进行微喷气喷射。由此,通过由微喷气带来的漩涡的发生,将喷气流与旁通流良好地混合,能够进一步降低噪声。
专利文献1:美国专利第7,246,481号说明书
专利文献2:特表2010-518323号公报
专利文献3:特开2005-195019号公报
非专利文献1:Brenton Greska等4人,The Effects of Microjet Injection On an F404 Jet Engine,AIAA2005-3047,11th AIAA/CEAS Aeroacoustics Conference(26th AIAA Aeroacoustics Conference),2005年5月23-25日。
发明内容
但是,在上述专利文献1中,由于通过人字纹喷嘴发生速度差,所以有发生压力损失的课题。该课题在专利文献2中也是同样的,即使通过将加压的流体的第2流向接近于突起部的第1流喷射能够削减喷气式发动机的排气噪声,由于其适用对象是具有人字纹喷嘴的喷气式发动机,所以发生压力损失的课题依然存在。
在专利文献3中,将振动流为了朝向发动机排气气体流出而导引的通道由细径的管构成。因此,细径的通道内的压力损失变大,实际上难以供给能够有效地降低发动机排气噪声的振动流。此外,在导引振动流的通道中需要安装流控制阀或流稳定装置等、附加的装置。因此,构成装置的零件件数变多,装置的构造复杂化,组装作业性下降。
此外,在上述非专利文献1中记述那样的微喷气中,导引压缩空气的配管因喷气式发动机的热而膨胀,有可能破损。
进而,在配管的周围发生空泡流而发生流体噪声,或者发生伴随着配管的振动的附加噪声。
并且,通过微喷气喷射推力而喷嘴的喷射角度变化,有可能不能得到规定的噪声降低效果。因此,为了将喷嘴的喷射角度维持为希望的角度而需要将喷嘴固定的撑杆等,相应地主喷嘴大型化,并且产生发生伴随着大型化的短舱损失的增加、附加噪声的发生的问题。
此外,在用来将各喷嘴固定为希望的喷射角度的组装作业中需要较高的精度,难以得到希望的噪声降低效果。
所以,本发明是鉴于上述情况而做出的,提供一种能够防止喷嘴的损伤、并且能够效率良好地降低噪声的噪声降低装置。
此外,提供一种能够提高组装作业性、能够可靠地得到噪声降低效果的噪声降低装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株式会社IHI,未经株式会社IHI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80048444.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