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立式冷却壁、高炉及高炉的运转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080051995.4 | 申请日: | 2010-11-19 |
公开(公告)号: | CN102612567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7-25 |
发明(设计)人: | 阿南邦义;中马俊之;川冈浩二;松冈芳幸;本田基树 | 申请(专利权)人: | 新日本制铁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C21B7/10 | 分类号: | C21B7/10;C21B7/24 |
代理公司: | 永新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72002 | 代理人: | 周欣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立式 冷却 高炉 运转 方法 | ||
1.一种立式冷却壁,其特征在于,其设置在高炉的炉腰部及炉腹部的内周,具备:
具有面对所述高炉的内部空间的基准面的铜或铜合金的立式冷却壁本体;
从所述基准面向所述高炉的内侧突出而成的多个突起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立式冷却壁,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具备:
设置在所述立式冷却壁本体的内部且流过冷却该立式冷却壁本体的流体的立式冷却壁本体冷却流路;
设置在所述突起部的内部且流过冷却所述突起部的流体的突起部冷却流路。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立式冷却壁,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具备:
在所述立式冷却壁本体的内部沿着所述基准面而配置的多个立式冷却壁本体温度检测部;
配置在所述突起部的内部的突起部温度检测部。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立式冷却壁,其特征在于,所述各突起部间的邻接间隔为500~1000mm的范围内。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立式冷却壁,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炉腰部以使从所述基准面突起的突出量E1和所述突起部分与邻接的其他的所述突起部的间隔D1之间的关系满足下述(A)式的方式设置所述突起部;
在所述炉腹部以使从所述基准面突起的突出量E2和所述突起部分与邻接的其他的所述突起部的间隔D2之间的关系满足下述(B)式的方式设置所述突起部;
D1=E1×tan[90°-(α1-θ1)] (A)
D2=E2×tan(θ2)=E2×tan[90°-(α2-θ2)] (B)
这里,θ1是在所述炉腰部中附着于所述基准面上的附着物的倾斜角度,为75°,
θ2是在所述炉腹部中附着于所述基准面上的附着物的倾斜角度,为85°~88°,
α1是用于所述炉腰部的所述立式冷却壁的倾斜角度,为77°~82°,
α2是用于所述炉腹部的所述立式冷却壁的倾斜角度,为90°。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立式冷却壁,其特征在于,所述突起部沿着所述高炉内的圆周方向连续、或者间断地设置。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立式冷却壁,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基准面上形成有多个槽。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立式冷却壁,其特征在于,在由所述基准面和所述各突起部形成的凹部、所述槽这两部分中,设置有耐火物。
9.一种高炉,其特征在于,具备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8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立式冷却壁。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高炉,其特征在于,在用于所述炉腰部及所述炉腹部的所述各立式冷却壁中的任一个的所述立式冷却壁本体的内部,设置沿着所述基准面而配置的多个立式冷却壁本体温度检测部、和配置在所述突起部的内部的突起部温度检测部;
进一步具有附着物推定部,所述附着物推定部基于通过所述立式冷却壁本体温度检测部及所述突起部温度检测部检测出的温度,推定所述立式冷却壁本体的从所述基准面起的附着物的厚度及所述立式冷却壁本体的残余的厚度。
11.一种权利要求10所述的高炉的运转方法,其特征在于,具备:
通过所述立式冷却壁本体温度检测部及所述突起部温度检测部对所述立式冷却壁本体的温度及所述突起部的温度进行检测的温度检测工序;
判断通过所述附着物推定部推定出的所述附着物的厚度及所述立式冷却壁本体的残余的厚度是否比规定值薄的附着物判断工序;
基于由该附着物判断工序作出的判断对所述高炉内的燃烧温度、或者所述立式冷却壁本体及所述突起部的温度进行控制的温度控制工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新日本制铁株式会社,未经新日本制铁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80051995.4/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太阳能和风力的能源转换器
- 下一篇:高压电缆智能接地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