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有限使用、自行销毁式隐形眼镜盒有效
申请号: | 201080056277.6 | 申请日: | 2010-10-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2762124A | 公开(公告)日: | 2012-10-31 |
发明(设计)人: | 乔舒亚·埃利斯·约瑟夫逊;雷蒙德·迈尔斯;希瑟·希尔德奥恩 | 申请(专利权)人: | 康普莱斯盒子股份公司 |
主分类号: | A45C11/04 | 分类号: | A45C11/04 |
代理公司: | 北京律诚同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006 | 代理人: | 徐金国 |
地址: | 加拿大*** | 国省代码: | 加拿大;CA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有限 使用 自行 销毁 隐形 眼镜盒 | ||
相关申请的交叉引用
本申请案要求2009年10月29日申请的美国临时专利申请案61/256,076的权利,该案的完整公开内容以引用的方式并入本文中。
技术领域
本公开内容涉及隐形眼镜的存放容器领域。更具体来说,本公开内容涉及设计来在隐形眼镜容器已达到安全使用的最后期限而因此必须更换时提醒使用者的隐形眼镜存放容器。换句话说,本公开内容涉及将在预定或指定的使用期限结束后不再有用的隐形眼镜容器。
背景技术
隐形眼镜是一种由使用者放在人眼角膜上的矫正、装饰或治疗镜片。自20世纪70年代初捷克化学家Otto Wichterle和他的助手Drahoslav Lim开发出投入生产的第一款凝胶隐形眼镜以来,软性水凝胶隐形眼镜已得以应用。在开发出软性水凝胶隐形眼镜之前,普遍使用硬性隐形眼镜。这种镜片由刚性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或“有机玻璃/树脂玻璃”)制成。硬性PMMA镜片的一些缺点是:1)氧气无法透过镜片传递到结膜或角膜,这可能会导致一些不良的临床效果;和2)在使用者配戴镜片需要较长适应期才能达到舒适程度。
软性隐形眼镜不存在这类透氧性和舒适度问题,软性隐形眼镜具备透氧性且使用者无需适应期便可立即达到舒适度,。因为这类先天优势,软性隐形眼镜很快比硬性隐形眼镜更常提供给患者使用,并且成为市场上主导的隐形眼镜——至今仍保持这种地位。
第一代软性隐形眼镜由聚合物材料(诸如聚(甲基丙烯酸羟乙酯)(聚HEMA))开发而来。这类材料高度柔韧、亲水性或“亲水”,并且与角膜和结膜相容。但是,尽管软性隐形眼镜具有亲水性、柔软性和柔韧性,但由于微生物和有毒材料与构成镜片的亲水性材料之间可能的相互作用,其仍有可能对眼睛产生不良影响。由于这种风险,软性隐形眼镜自20世纪70年代初引进美国,就由食品药物监督管理局(FDA)监管。
从第一代软性隐形眼镜开始,本领域中已有许多进步。这类进步包括20世纪90年代末推出的第一代硅水凝胶、使用Tanaka单体的第二代聚合物和使用硅烷氧基大分子单体的第三代聚合物。每个新一代的软性隐形眼镜都在透氧性、润湿性、舒适度和临床表现上有所进步。
尽管过去二十五(25)年来软性隐形眼镜有所发展,但是仍存在阻碍软性隐形眼镜被广泛接受的许多问题,最首要的是镜片可能被病原微生物污染。部分出于这类问题,在过去十(10)年内,配戴隐形眼镜的人数几乎没有改变,目前估计大约占世界人口百分之二(2)的(全世界大约有1.25亿,估计3千万在美国)。
为了使构成隐形眼镜的水凝胶材料保持“柔软”和水合状态,当隐形眼镜未使用时,必须存放在溶液中。隐形眼镜使用者通常有在隐形眼镜未配戴时(诸如在使用者睡觉时)用来将目前使用的一对隐形眼镜存放于溶液中的镜盒。与隐形眼镜护理相关的溶液通常用作消毒剂、润湿剂和清洁剂。在早期软性隐形眼镜中,隐形眼镜的存放溶液是溶解在纯净水中产生0.9%盐溶液的盐片。但是,在没有消毒剂的情况下,这种盐存放溶液迅速滋长细菌(尤其在使用不当时)。所以,软性隐形眼镜使用的最初几年,镜片通常在盐存放溶液中加热消毒。虽然具备消毒效果,但是加热过程有诸多不利的副作用,经常导致镜片泪液膜中的蛋白质(蛋白质被吸收到镜片中)变性(或失去活性)。通常,这类蛋白质残留物无法从镜片上去除。此外,加热消毒会破坏一些不同的软性隐形眼镜材料。
由于与加热消毒方法相关的不利副作用,很快便了解需要一些替代的消毒工艺。这导致基于过氧化氢的消毒系统的发展,在将镜片重新佩戴到眼表之前,过氧化氢因长时间的盐水浸泡被中和。但是,基于过氧化氢的消毒系统虽然克服一些与加热消毒相关的不利副作用,但是还是存在与其使用相关的一些主要缺点。这类系统复杂、昂贵且使用者容易使用不当性,如使用者经常在佩戴前忘记用盐水中和镜片,这在再佩戴后导致明显的眼部不适。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康普莱斯盒子股份公司,未经康普莱斯盒子股份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80056277.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