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用于衰减旋转振动的减振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080056779.9 | 申请日: | 2010-12-06 |
公开(公告)号: | CN102667229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9-12 |
发明(设计)人: | H·蒙德;J·克罗尔 | 申请(专利权)人: | 舍弗勒技术股份两合公司 |
主分类号: | F16F15/14 | 分类号: | F16F15/14 |
代理公司: | 永新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72002 | 代理人: | 曾立 |
地址: | 德国黑措*** | 国省代码: | 德国;DE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衰减 旋转 振动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衰减旋转振动的减振装置。
背景技术
已知具有和没有离心力摆的双质量飞轮。例如由DE 10 2006 028 556 A1已知这种具有离心力摆的减振方案。
在接近内燃机目前的怠速或以下的最低转速范围,由于微小的作用于摆上的离心力,在驱动端与从动端之间通过离心力摆的隔振是微小的。因此必须按照内燃机的转矩和附加的备用振动角设计双质量飞轮的弹性容量。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是,改善在低转速范围中的隔振。附加地要减小所需的弹性容量。
该目的通过用于衰减旋转振动的减振装置实现,它包括驱动端和从动端,它们反作用于蓄能器的转矩彼此相对旋转,还包括至少一质量摆,它可旋转地支承在作为固定端的驱动端或从动端上,并且利用传动装置分别与另一端这样作用连接,使得在驱动端相对于从动端相对旋转时起到质量摆相对于固定端旋转的作用。即,所述质量摆不能自由旋转,而是强制地根据输入端与输出端之间的相对旋转运动。所述质量摆的运动或者准确地说质量摆相对于其悬挂的旋转在运动学上与驱动端与从动端之间的相对旋转耦联。所述蓄能器最好包括一个或多个弯簧,如同由双质量飞轮已知的那样。所述弯簧夹紧在驱动端与从动端之间并且在相对旋转时夹紧在驱动端与从动端之间。所述驱动端或从动端称为固定端,在其上可旋转地固定质量摆。所述驱动端或从动端是另一端,在其上不固定质量摆。这一端可以称为操纵端,因为这一端通过作用连接在相对于固定端相对旋转时起到使质量摆相对于其可旋转的悬挂旋转的作用。与蓄能器的增压或张紧并行地在输入端相对于输出端相对旋转时也进行质量摆相对于其悬挂的强制的相对偏转。
与已知的具有离心力摆的减振装置相比,通过在减振装置里面使用机械耦联的质量摆可以明显改善阻隔效果,尤其在最低转速范围。附加地能够选择离心力摆。可以明显减少必须的蓄能器容量。由此可以实现具有突出阻隔效果的低摩擦的减振装置。
最好规定,所述质量摆基于相对于固定端的旋转运动学地通过离合传动与操纵端耦联。这种离合传动能够实现离合器在两个运动之间的大的变化可能性。该离合传动最好是形状锁合的传动、尤其是正齿轮传动。这种传动相对容易大批量生产和装配,因为尤其正齿轮例如可以通过切屑加工以常见的加工工艺制成。
所述质量摆相对于固定端的旋转最好与驱动端相对于从动端的相对旋转反向。通过这个结构起到尽可能大的隔振作用。
最好规定,所述质量摆固定在从动端上并且通过啮合齿与设置在驱动端上的啮合齿啮合。
最好规定,所述质量摆的啮合齿基于质量摆的旋转轴线径向更多内部地设置在减振装置的旋转轴线的方向上。质量摆的一端也具有啮合齿,另一端具有摆质量。由此可以使质量摆尽可能多地外部设置,由此在给出质量时产生尽可能大的质量惯性矩。通过质量摆旋转引起的阻尼转矩在给出质量摆相对于其悬挂的相对转速时取决于其质量惯性矩,它又取决于其质量和质量重心与旋转轴线的距离。
最好规定,所述设置在驱动端上的啮合齿设置在齿法兰上,它与初级质量固定连接。因此啮合齿可以在附加的零部件上加工,它基本上是盘状的。由此必要时可以省去切屑加工,该零部件必要时可以通过冲压弯曲成本有利地制成。可以简单地通过固定措施、通常是螺栓实现装配,通过螺栓使初级质量固定在曲轴上。
最好规定,所述输入端包括初级质量,它又包括输入部件,它通过柔性板与曲轴固定连接。
在一可选择的实施例中规定,所述质量摆相对于固定端的旋转与驱动端相对于从动端的相对旋转同向。在此一个实施例是,所述质量摆的啮合齿基于减振装置的旋转轴线在径向上比质量摆的旋转轴线更多外部地设置。在此所述驱动端的啮合齿设置在初级法兰上。
备选地规定,所述质量摆固定在驱动端上并且通过啮合齿与设置在从动端上的啮合齿啮合。在此最好规定,所述设置在从动端上的啮合齿设置在次级质量法兰上,它与次级质量固定连接。
按照本发明的减振装置还可以包括例如由DE 10 2006 028 556 A1已知的自由运动质量摆。按照本发明的质量摆可以与已知的自由运动的质量摆不同的、尤其更低的频率相协调。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舍弗勒技术股份两合公司,未经舍弗勒技术股份两合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80056779.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