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充气轮胎有效
申请号: | 201080056968.6 | 申请日: | 2010-10-15 |
公开(公告)号: | CN102666134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9-12 |
发明(设计)人: | 上田佳生 | 申请(专利权)人: | 横滨橡胶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B60C9/20 | 分类号: | B60C9/20;B60C9/00;B60C13/00;B60C15/06;D07B1/06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中咨律师事务所 11247 | 代理人: | 段承恩;杨光军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充气 轮胎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充气轮胎,更详细地说,涉及能够维持使用于加强层中的钢丝帘线的耐疲劳性同时提高其生产性的充气轮胎,进而涉及能够提高轮胎耐久性能的充气轮胎。
背景技术
以往,在使用于充气轮胎的带束层中的钢丝帘线中,为了得到高强度(2900MPa以上等)而使用碳含量超过0.75%的高碳钢,使用设为1×2×0.30HT拧合构造的帘线(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2以及3)。
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如下所述的充气轮胎:为了维持使用1×2×0.30HT拧合构造的钢丝帘线的带束层的带折断、带束层的脱层耐久性,使用碳含量为0.80重量%的线材,将帘线角度设为23°,将帘线末端设为47.25(根/50mm)。
如上所述,以往,在乘用车轮胎的带束层用钢丝帘线中,使用1×2×0.30HT,但伴随着近年来的轮胎的长寿命化,希望钢丝帘线的耐疲劳性提高。因此,对于钢丝帘线的结构,提出各种方案(参照专利文献4、5以及6)。
在与本申请人的申请有关的专利文献4中,在通过将预先成形为螺旋状的两根线股拧合而成的1×2结构的钢丝帘线构成加强层时,通过将钢丝帘线的拧合的相位长度p1设为成形线股的螺旋的相位长度p2以上(p2≤p1),将拧合的相位高度d1设为比成形线股的螺旋的相位高度d2大,并且为线股的直径D的3倍以下(d2<d1≤3D),而提高钢丝帘线的覆盖橡胶的浸透性,减少磨损现象,由此能够得到良好的耐弯曲疲劳性以及耐压缩疲劳性。
另外,在与本申请人的申请有关的专利文献5中,作为最外带束层的钢丝帘线,使用1×2的单绞帘线构造,将钢丝帘线的线股的成形率设为105%以上,将拧合间距设为线股直径d的20倍以下,将从轮胎中取出的帘线的断裂伸展度设为4%以上,由此能够与轻型化同时进一步提高耐锈性与耐冲击性。
另外,在专利文献6中,在将作为加强构件而使用的钢丝帘线中的拧合角度设为θ,将层心直径设为D的情况下,最小拧合间距Pmin满足式子Pmin=πD·tan{(90-θ)π/180},进而在将使用时的帘线的曲率半径设为R,将帘线的切断长度设为L的情况下,最大拧合间距Pmax通过PMr=2πR或者PMI=L的某一方较小而给出,由此即使是弯曲的状态也均匀地向整体施加载荷,拧合减小较小,能够得到较高的强度,能够设为伸展率较大的长间距的钢丝帘线。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特开昭62-234921号公报
专利文献2:特开平3-193983号公报
专利文献3:特开2000-178887号公报
专利文献4:特开平5-124403号公报
专利文献5:特开平5-147404号公报
专利文献6:特开平9-132885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然而,在专利文献1~3中使用的高含碳量的钢较硬,不能增大对其进行拔丝加工时的加工度,所以具有中间拔丝生产性不好的缺点。
作为这样的问题的对策,具有将容易增大拔丝加工度的柔软的低含碳量的钢棒作为原料而使用、进行提高其中间拔丝加工度的增强加工(强加工)的方法。通过这样,钢组织的取向性增加,所以能够将钢丝帘线的强度设为与使用高含碳量的钢的情况相同级别。但是,强度能够与以往的高含碳量的钢丝帘线相同,但钢原料较软,所以由于在使用中1×2拧合构造钢丝帘线中的丝线线股彼此点接触,因而具有钢丝帘线的耐疲劳性下降的问题。
但是,在专利文献4中,通过将1×2结构的钢丝帘线的拧合的相位长度以及高度与线股的螺旋的相位长度以及高度和线股直径设为上述关系,而适当增大两根线股之间的间隙,提高覆盖橡胶的浸透性而减少磨损现象,使钢丝帘线的耐弯曲疲劳性以及耐压缩疲劳性不下降,但没有适当规定钢丝帘线的拧合角和/或成形率,所以具有耐疲劳性的提高不充分的问题。
另外,在专利文献5中,通过将1×2结构的钢丝帘线的成形率以及拧合间距等设为上述关系,而将线股的周围实质完全覆盖橡胶,轻型化同时使耐锈性与耐冲击性良好,但没有适当规定钢丝帘线的拧合角,成形率的规定也不充分,所以具有耐疲劳性的提高不充分的问题。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横滨橡胶株式会社,未经横滨橡胶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80056968.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