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非接触温度传感器有效
申请号: | 201080057068.3 | 申请日: | 2010-08-03 |
公开(公告)号: | CN102667430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9-12 |
发明(设计)人: | 竹内道雄;木下正之 | 申请(专利权)人: | 立山科学工业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G01J5/02 | 分类号: | G01J5/02;G01J5/04 |
代理公司: | 中原信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219 | 代理人: | 戚传江;谢丽娜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接触 温度传感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非接触温度传感器,其具有红外线检测用感温元件和温度补偿用感温元件,检测红外线并测定温度。
背景技术
以接触式测定被测定物的温度的温度传感器,一般情况下接触部分易于磨损,与被测定物接触的感热元件本身的热容量产生测定误差。并且,当被测定物进行旋转动作等时,难以安装温度传感器。因此,易于使用的非接触式温度传感器的需求增强。
作为以非接触检测温度的方法,使用下述的方式:将被测定物放射的红外线用红外线吸收体吸收并转换为能量,将红外线吸收体自身的温度上升用感温元件检测而转换为电信号。近年来,提出了组合红外线检测用感温元件和温度补偿用感温元件而提高温度测定的精度的非接触温度传感器。
作为这种非接触温度传感器,例如如专利文献1所示,存在下述的红外线检测器:红外线检测用感温元件和温度补偿用感温元件分别密着固定到两个树脂薄膜上,该树脂薄膜拉到具有规定的导热性的框体上而收容在框体内部。这两个感温元件中,红外线检测用感温元件配置在框体上设置的导光部的开口区域,温度补偿用感温元件配置在通过框体的遮挡面遮挡红外线的位置上。
并且,如专利文献2所示,红外线检测用感温元件和温度补偿用感温元件安装在树脂薄膜上,该树脂薄膜收容在框体内部。这两个感温元件中,红外线检测用感温元件配置在框体上设置的导光部的开口区域,温度补偿用感温元件配置在被框体壁面包围而被遮挡的空间部。进一步,作为调节从导光部入射的红外线量的单元,设置有调节导光部的开口部面积的遮挡部件。遮挡部件是从导光部的内壁面向内侧突出的螺钉这样的可变突起部。
专利文献3公开了一种非接触温度传感器,其具有:下外壳部,支撑安装有树脂薄膜的薄膜安装部;上外壳部,具有堵塞下外壳部的开口部的顶板部、及使该顶板部的一部分开口的红外线的入射孔;第1感热元件,安装在从树脂薄膜上的上述入射孔露出的入射孔对应部分,感知红外线的热量;第2感热元件,安装在树脂薄膜上的由上述顶板部堵塞的部分上,感知外壳内部的热量,通过调节上述入射孔和上述第1感热元件的相对位置,能够进行输出的调节。作为调节上述入射孔和第1感热元件的相对位置的构造,记载了下述方法:使上外壳部错开而移动入射孔的相对位置的方法;使树脂薄膜错开而移动第1感热元件的相对位置的方法。
专利文献4公开了一种集电元件传感器,在覆盖集电元件收容部的开口部的盖子和集电元件的检测面之间的空间设置遮挡板,使用在盖子外侧形成的滑动把手,滑动遮挡板,调节集光区域。为了堵塞集电元件收容部的四边形的开口部,遮挡板从开口部周边向各边分别向内延伸,使得红外线的集光区域的面积连续可变。
专利文献5公开了一种照度传感器,在与传感器元件的受光面对置的位置上配置遮光板,通过改变彼此的离间距离或遮光板的面积,调节受光灵敏度。
专利文献6公开了一种照明器具,其具有遮光单元,该遮光单元改变照度传感器和向该照度传感器入射光的小开口的相对位置,可进行照度传感器的检测范围的调节。作为该遮光单元的例子,记载了下述构成:将具有小开口以下大小的第2小开口的移动片,在照度传感器和小开口之间可移动开口位置地设置。
专利文献7公开了一种红外线的受光部分通过规定的架桥结构构成的红外线传感器,在接受从被检测对象放射的红外线的盖子表面成膜有遮挡红外线的入射的红外线反射膜。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7-260579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2-156284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06-118993号公报
专利文献4:日本特开平8-327447号公报
专利文献5:日本特开平9-15044号公报
专利文献6:日本特开2001-243828号公报
专利文献7:日本特开平10-318829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立山科学工业株式会社,未经立山科学工业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80057068.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