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挠性联接器和车辆动力传递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1080059078.0 | 申请日: | 2010-12-08 |
公开(公告)号: | CN102725551A | 公开(公告)日: | 2012-10-10 |
发明(设计)人: | 阿部隆行 | 申请(专利权)人: |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F16D3/68 | 分类号: | F16D3/68;F16D3/78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中咨律师事务所 11247 | 代理人: | 马江立;厉锦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联接器 车辆 动力 传递 装置 | ||
1.一种挠性联接器,包括:至少四个卷线部件,所述至少四个卷线部件等间隔地配置在绕旋转轴线的圆周上;转矩传递线,所述转矩传递线缠绕在所述至少四个卷线部件中在圆周方向上彼此相邻的卷线部件上;和环状弹性体,所述卷线部件和所述转矩传递线嵌埋在所述环状弹性体中,所述挠性联接器的特征在于
所述转矩传递线包括在所述圆周方向上交替地布置的第一转矩传递线和第二转矩传递线,并且所述第一转矩传递线和所述第二转矩传递线的特性被设定成使得扭转刚性在所述第二转矩传递线传递转矩时比在所述第一转矩传递线传递转矩时低。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挠性联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转矩传递线的截面积总和小于所述第一转矩传递线的截面积总和,以使得所述扭转刚性在所述第二转矩传递线传递转矩时比在所述第一转矩传递线传递转矩时低。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挠性联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转矩传递线的直径和所述第二转矩传递线的直径彼此相等,并且所述第二转矩传递线的圈数小于所述第一转矩传递线的圈数。
4.一种动力传递装置,包括: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挠性联接器;驱动源侧旋转轴和驱动轮侧旋转轴,所述驱动源侧旋转轴和所述驱动轮侧旋转轴由所述挠性联接器连结成一起旋转;和齿轮装置,所述齿轮装置与作为所述驱动源侧旋转轴和所述驱动轮侧旋转轴中一者的旋转轴连结成与该旋转轴一起旋转,所述动力传递装置的特征在于
所述卷线部件在所述圆周方向上交替地固定在所述驱动源侧旋转轴和所述驱动轮侧旋转轴上,以使得所述第一转矩传递线传递正转矩且所述第二转矩传递线传递负转矩。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动力传递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齿轮装置具有准双曲面齿轮,所述准双曲面齿轮的啮合传递误差在负转矩传递期间比在正转矩传递期间大。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动力传递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转矩传递线的截面积总和被设定成使所述准双曲面齿轮的啮合点生成力的频率响应特性的峰值最小。
7.根据权利要求4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动力传递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齿轮装置是设置在驱动源和所述驱动源旋转轴之间的变速器。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动力传递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挠性联接器布置成连结所述驱动轮侧旋转轴与连结到所述变速器的所述驱动源侧旋转轴。
9.根据权利要求4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动力传递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齿轮装置是设置在所述驱动轮侧旋转轴和驱动轮之间的差动齿轮装置。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动力传递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挠性联接器布置成连结所述驱动源侧旋转轴与连结到所述差动齿轮装置的所述驱动轮侧旋转轴。
11.根据权利要求10的动力传递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动力传递装置包括两个挠性联接器,所述两个挠性联接器是:布置成连结所述驱动源侧旋转轴与连结到所述差动齿轮装置的所述驱动轮侧旋转轴的挠性联接器;和布置成连结所述驱动轮侧旋转轴与连结到所述变速器的所述驱动源侧旋转轴的挠性联接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未经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80059078.0/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优化的电动汽车能源系统
- 下一篇:羊剪绒皮张的制作药剂及制作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