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金黄色葡萄球菌抗原的提取方法、金黄色葡萄球菌抗原的提取用试剂及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判定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080059804.9 | 申请日: | 2010-12-22 |
公开(公告)号: | CN102695718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9-26 |
发明(设计)人: | 志贺一树 | 申请(专利权)人: | 龟甲万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C07K14/31 | 分类号: | C07K14/31;G01N33/531;G01N33/569 |
代理公司: | 北京林达刘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277 | 代理人: | 刘新宇;李茂家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金黄色 葡萄球菌 抗原 提取 方法 试剂 判定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金黄色葡萄球菌抗原的提取方法、金黄色葡萄球菌抗原的提取用试剂及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判定方法。
本申请是与国家等委托讨论成果有关的专利申请(适用平成20年度、21年度及22年度独立行政法人科学技术振兴机构、前端计测分析技术·机器开发事业、产业技术力强化法第19条的专利申请)。
背景技术
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S.aureus)是在人或动物中引起各种疾病的病原性细菌的一种。当金黄色葡萄球菌将食物污染、并在此处进行增殖时,则会产生菌体外毒素(肠毒素)。当摄入含肠毒素的食物时,在2~6小时后会表现急性胃肠炎的症状,之后引起呕吐、腹痛、腹泻。为重症时,伴随着微热,还会引起血压降低、胸闷、意识不清、脉搏减少等显著的中毒症状,还有需要紧急入院的情况。
作为金黄色葡萄球菌的一种的甲氧西林耐药性金黄色葡萄球菌(以下也称作MRSA)是成为严重社会问题的医院内感染症的病原菌。近年来除了甲氧西林之外,还可见对于包含青霉素类及头孢烯类抗生素的β内酰胺的其他多种抗生素也显示抵抗性的各种多药耐药性MRSA。MRSA由于具有这种多药耐药性,因而感染时的治疗很困难。另一方面,金黄色葡萄球菌还包含甲氧西林敏感性金黄色葡萄球菌(以下也称作MSSA)。
最近,还开发了对MRSA为有效的治疗方法,但另一方面从副作用的问题或者预防新型的耐性菌出现的观点出发,优选对于感染了没有多药耐药性的MSSA的患者也统一地使用对于感染了MRSA的患者的治疗方法。即,极为重要的是早期发现MRSA并对MRSA感染者或MRSA污染位置进行适当的处置,同时极为重要的是在检测金黄色葡萄球菌时,可靠地区分该菌是MRSA还是没有多药耐药性、应该进行与MRSA不同处置的MSSA,并分别进行适当的处置。
一直以来,为了判定金黄色葡萄球菌是MRSA还是MSSA,进行使用稀释法、纸片敏感试验等通过培养来讨论相对于实际药剂的抵抗性的方法。但是,这些方法具有培养时间需要很长时间、根据培养中的各种因子(接种菌浓度、培养温度、培养基组成、所使用的药剂等)及操作者的熟练程度等结果有所不同的问题。
另一方面,提出了利用非放射性试验(例如参照非专利文献1、2)或使用了抗PBP2’的抗体的放射免疫测定法及酶免疫测定法(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非专利文献3)等将是否带有作为MRSA所特有的蛋白质、青霉素结合蛋白(PBP1、PBP2、PBP3及PBP4)的全新代替酶的“PBP2’”作为MRSA/MS SA辨别的关键,检测该PBP2’的方法。但是,这些方法需要通过超离心分离法调制含抗原的细胞膜级分的复杂操作,利用普通的检查设施伴有困难。另外,这些方法中由于使用尿素作为变性剂进行抗原的提取,因而在之后的免疫测定中由于尿素残留于反应体系中,测定时间需要数小时,因而在日常检查中使用是不方便的。
进而,还已知利用基于PCR法基因工程技术对编码多药耐药性金黄色葡萄球菌所产生的PBP2’的基因即mecA进行检测、并以试验菌株中的该基因的保有状况为指标进行MRSA鉴别的方法(例如参照非专利文献4)。但是,mecA的保有状况未必仅反映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多药耐药性,还已知有尽管保有mecA基因但没有多药耐药性的金黄色葡萄球菌。
另一方面,作为不进行细胞膜级分的超离心分离等复杂操作、从MRSA中提取PBP2’抗原的方法,已知有利用碱金属的氢氧化物、碱土类金属的氢氧化物、胺的水溶液等进行提取的方法(例如参照专利文献2)。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5-339289号公报
专利文献2:专利第3638731号公报
非专利文献
非专利文献1:D.M.O’Hara等,FEBS Lett.Vol.212,No.2,p237-241,(1987)
非专利文献2:J.L.Gerberding等,Antimicrobial Agents and Chemotherapy Vol.35,No.12,2574-2579,(1991)
非专利文献3:K.Sekiguchi等、Microbiol.Immunol.Vol.39,p545-550,(1995)
非专利文献4:生方等、J.Clin.Microbiol.,Vol.30,p.1728-1733,(1992)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龟甲万株式会社,未经龟甲万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80059804.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