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电子网络的两部分之间的接口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080062536.6 | 申请日: | 2010-12-15 |
公开(公告)号: | CN102725938A | 公开(公告)日: | 2012-10-10 |
发明(设计)人: | S·卡吕贝利;D·奥尔谢夫斯基 | 申请(专利权)人: | 标致·雪铁龙汽车公司 |
主分类号: | H02J7/14 | 分类号: | H02J7/14;H02J7/34;B60L1/00 |
代理公司: | 永新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72002 | 代理人: | 刘炳胜;王英 |
地址: | 法国韦利济*** | 国省代码: | 法国;FR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子 网络 部分 之间 接口 装置 | ||
本发明要求2010年1月29日提交的法国申请1050616的优先权,通过引用将该法国申请1050616的内容(正文、附图和权利要求)并入本文。
本发明涉及电子网络的两部分之间的接口装置。
本发明特别有利地涉及在机动车辆,特别是装备了发动机自动停止与重启动系统(诸如称为“停止与启动”的已知系统)的热力发动机机动车辆的车载网络的供电领域中的应用。
连接到热力发动机的机动车辆的车载网络的电气设备的直流电源一方面由通过热力发动机驱动的其输出交流电由交流/直流(A/C)变流器整流的交流发电机确保,并且另一方面由直流电池确保。当发动机运行时,交流发电机用于对网络的电气设备供电并且对电池充电,然而当发动机停止时电池通常用作对设备供电,例如用于使发动机启动、使汽车收音机、照明装置等运行。
通常,交流发电机能够仅使其确保满足车辆的车载电子网络的总体设备的直流电需要。
相反,当热力发动机停止时,网络供电恢复到单一的电池。然而,在某些情况下,车辆的电子网络可能受到能引起电压强烈下降的较大电流的影响。这特别是在“停止与启动”系统的自动重启动阶段时的情况下,在此期间,电池应该将热力发动机重启动所需要的电流提供到随后起到交流启动器作用的交流发电机。在这种情况下,可以观察到从多伏直到6伏的电池电压的下降,使得在约几毫秒的持续时间的瞬变阶段的过程中,由电池提供的电压从约12伏的标称值减少至大约6伏的值,甚至减少至更少。
电池电压的减少至少暂时没有对用于能够在邻近6伏的最小电压下运行的设备产生影响。在这些设备中,可能涉及例如电磁阀门、电涡轮增压器,等等。
然而,电池电压的下降可能不利于其它设备,特别是不利于具有高于例如6伏、10伏的最小运行阈值的设备。
在这些上述的敏感设备中,涉及如照明交通灯等安全机构,如座舱的汽车收音机、照明装置和显示屏等与用户舒适度有关的机构,以及如ABS/ESP计算机、发动机控制计算机等战略电子电路,等等。
当发动机自动重启时,由此存在安全性变差、某些电子电路的损害和用户感觉的低质量感知的暂时风险。
为了弥补这些缺点,n°2923328法国专利申请提出将车辆的车载电子网络分成二部分,在所述两部分之间设置一种接口装置,即一方面在接口装置上游的第一部分特别包括交流发电机或交流启动器及其A/C变流器、电池和启动器,并且另一方面为接口装置下游的第二部分包括一个或多个诸如以上限定的敏感设备。
接口装置设计为使得将其输出电压(也就是说施加到网络的第二部分的电压)保持为恒定的设定值,而不管装置的输入电压是什么。设定电压通常为大约12伏的电池的标准电压。接口装置由控制模块操控,以便在特别由“停止与启动”系统的自动重启动造成的电池电压的下降到其12伏的标称值以下的情况下,激活装置以提供等于例如固定为12伏的设定电压的输出电压。在不存在电压的下降的情况下,接口装置的运行限制为将由电池提供的电压直接传送到网络的第二部分。
然而,当激活接口装置时,前述法国专利申请的该已知接口装置具有在网络的第一部分上提取较大能量的缺点,这要求使用高成本且大体积的功率组件。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接口装置,该接口装置允许确保与已知装置的相同功能,同时减少其组件的成本和体积。
根据本发明,其目的是通过这样的接口装置实现的,所述接口装置在电子网络的第一部分(P1)与网络的第二部分(P2)之间,一方面第一部分(P1)包括可将输入电压(V1)施加到接口装置(20)的直流网络电源(11),另一方面第二部分(P2)至少包括用于通过接口装置被提供直流电的设备(EQ2),所述接口装置(20)可在所述输入电压(V1)下降到给定标称值(V10)之下时将等于设定值(Vcons)的输出电压(V2)传送到所述网络的第二部分(P2),其特征在于所述设定值(Vcons)限定为低于所述标称值(V10)的值以保证所述设备(EQ2)的运行功能并且使由所述接口装置(20)提供的电能最小化。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标致·雪铁龙汽车公司,未经标致·雪铁龙汽车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80062536.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