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其四杆联接悬架系统具有改进的侧倾特性的车辆有效
申请号: | 201080063606.X | 申请日: | 2010-02-12 |
公开(公告)号: | CN102781723A | 公开(公告)日: | 2012-11-14 |
发明(设计)人: | 格雷戈里·保罗·基塞利斯;迈克尔·阿尔文·布朗 | 申请(专利权)人: | 沃尔沃集团北美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P1/00 | 分类号: | B60P1/00 |
代理公司: | 中原信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219 | 代理人: | 陆弋;王伟 |
地址: | 美国北卡*** | 国省代码: | 美国;US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联接 悬架 系统 具有 改进 特性 车辆 | ||
1.一种车辆,包括:
轮轴,所述轮轴具有抗扭刚度以及第一端和第二端;
簧载质量,所述簧载质量包括车架并安装到所述轮轴,从而所述簧载质量能够相对于所述轮轴侧倾;
第一控制臂,所述第一控制臂具有抗扭刚度并使所述轮轴的第一端在纵向方向上相对于所述车架定位;
第二控制臂,所述第二控制臂具有抗扭刚度并使所述轮轴的第二端在纵向方向上相对于所述车架定位;
第三控制臂,所述第三控制臂使所述轮轴在横向方向上相对于所述车架定位;
第一可枢转联接部,所述第一可枢转联接部将所述第一控制臂以可枢转方式连接到所述轮轴的第一端,所述第一可枢转联接部具有抗扭刚度;
第二可枢转联接部,所述第二可枢转联接部将所述第一控制臂以可枢转方式连接到所述车架,所述第二可枢转联接部具有抗扭刚度;
第三可枢转联接部,所述第三可枢转联接部将所述第二控制臂以可枢转方式连接到所述轮轴的第二端,所述第三可枢转联接部具有抗扭刚度;
第四可枢转联接部,所述第四可枢转联接部将所述第二控制臂以可枢转方式连接到所述车架,所述第四可枢转联接部具有抗扭刚度;并且
所述第一控制臂、所述第二控制臂、所述第一可枢转联接部、所述第二可枢转联接部、所述第三可枢转联接部和所述第四可枢转联接部的抗扭刚度均基本等于或大于所述轮轴的抗扭刚度,由此,所述轮轴在所述簧载质量的侧倾行为期间弯曲并扭曲,以限制侧倾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其中,所述第一控制臂和所述第二控制臂的抗扭刚度基本等于所述轮轴的抗扭刚度,由此,所述轮轴以及所述第一控制臂和所述第二控制臂在所述簧载质量的侧倾行为期间弯曲并扭曲,以限制侧倾量。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其中,所述第一控制臂、所述第二控制臂、所述第一可枢转联接部、所述第二可枢转联接部、所述第三可枢转联接部和所述第四可枢转联接部的抗扭刚度均基本等于所述轮轴的抗扭刚度,由此,所述轮轴、所述第一控制臂、所述第二控制臂和所述联接部在所述簧载质量的侧倾行为期间弯曲并扭曲,以限制侧倾量。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其中,所述第一联接部包括所述第一控制臂上的第一部分,所述第二联接部包括所述第一控制臂上的第二部分,所述第三联接部包括所述第二控制臂上的第一部分,并且所述第四联接部包括所述第二控制臂上的第二部分,其中:
所述第一控制臂的第一部分设置有支承表面,所述第一控制臂的第一部分的支承表面将所述第一控制臂以可枢转方式连接到所述轮轴的第一端,其中,所述第一控制臂的第一部分的支承表面的长度被选择为使得所述第一联接部的抗扭刚度基本等于或大于所述轮轴的抗扭刚度;
所述第一控制臂的第二部分设置有支承表面,所述第一控制臂的第二部分的支承表面将所述第一控制臂以可枢转方式连接到所述车架,其中,所述第一控制臂的第二部分的支承表面的长度被选择为使得所述第二联接部的抗扭刚度基本等于或大于所述轮轴的抗扭刚度;
所述第二控制臂的第一部分设置有支承表面,所述第二控制臂的第一部分的支承表面将所述第二控制臂以可枢转方式连接到所述轮轴的第二端,其中,所述第二控制臂的第一部分的支承表面的长度被选择为使得所述第三联接部的抗扭刚度基本等于或大于所述轮轴的抗扭刚度;并且
所述第二控制臂的第二部分设置有支承表面,所述第二控制臂的第二部分的支承表面将所述第二控制臂以可枢转方式连接到所述车架,其中,所述第二控制臂的第二部分的支承表面的长度被选择为使得所述第四联接部的抗扭刚度基本等于或大于所述轮轴的抗扭刚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沃尔沃集团北美有限公司,未经沃尔沃集团北美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80063606.X/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包含谷物基部分和益生菌的非发酵组合物及其用途
- 下一篇:触控面板及其制造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