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真空阀有效
申请号: | 201080064617.X | 申请日: | 2010-02-24 |
公开(公告)号: | CN103026444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4-03 |
发明(设计)人: | 系谷孝行 | 申请(专利权)人: |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H01H33/66 | 分类号: | H01H33/66 |
代理公司: | 上海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31100 | 代理人: | 胡晓萍;马淑香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真空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真空断路器的真空阀。
背景技术
真空阀一般包括气密的真空容器,该真空容器的由陶瓷或玻璃制成的绝缘圆筒的两端开口部分别被固定侧端板及可动侧端板密封,在上述真空容器内,在固定侧端板上支承固定有将固定侧电极接合而成的固定侧电极棒,并以与该固定侧电极相对的形态配置有沿绝缘圆筒的轴向可动的可动侧电极,将可动侧电极棒与可动侧电极连接。上述可动侧电极棒与可动侧端板通过蛇腹状的波纹管而被气密地连接,不仅可维持真空容器内的真空,还可使可动侧电极及可动侧电极棒动作。此外,因在电流断路时在电极间会出现电弧,来自电极的金属蒸汽会飞散,存在金属蒸汽附着在绝缘圆筒内表面上而使内沿面的绝缘性能降低这样的问题,因此,以抑制绝缘圆筒内表面的污损为目的,在电极周围设置有电弧屏蔽罩(arc shield)。
在进行超过几十kA的大电流断路的情况下,有时使用例如螺旋结构的电极来作为提高断路性能的元件之一。由于在电极上设置有螺旋状的狭缝,因此,电流会在通过该狭缝划分出的电极部分(叶片部分)流动。由于电流沿上述叶片部分在周向上流动而生成径向的磁场,在该径向的磁场中,在两个电极间会产生轴向的电弧电流,因此,该电弧电流在周向上受到驱动力(洛伦兹力)。通过这样,由于电弧电流在周向上旋转,因此,可抑制电极表面的局部加热,并能提高断路性能。
叶片部分呈细长形状且强度比较弱,若开关操作力较大,会使叶片部分发生变形,因而会引起断路性能及耐电压性能的降低。因此,使圆盘状的加强板固接在电极的背面以提高叶片部分的刚性,一般使用机械刚性高且电阻大的材料即奥氏体类不锈钢等来作为加强板,并通过焊接等工艺将其固接在电极的背面上(例如专利文献1)。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平9-190744(第3-7页、图1-9)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在现有的真空阀中,由于通过固接于电极背面侧的加强板而使整体的刚性提高,因此,电极基本不会产生局部变位(挠曲),仅利用电极表面的微小变形的接触面积来确定固定侧电极与可动侧电极的接触电阻,因此,存在因固定侧电极和可动侧电极的接触情况的不同而使接触电阻值出现个体差异这样的问题。
本发明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而作,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减小因固定侧电极与可动侧电极的接触情况不同而产生的接触阻力的个体差异的真空阀。
解决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
本发明的真空阀包括:真空容器;一对电极,这一对电极以能接触、分离的方式相对地配置在真空容器内;以及加强板,该加强板配置在一对电极相互相对的相对面的背面侧。
此外,其特征是,包括电极的变形吸收构件,该变形吸收构件在电极与加强板之间被固定在电极和加强板上。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真空阀,由于设置有在电极与加强板之间固定于两者上的电极的变形吸收构件,因此,通过使该变形吸收构件压缩或弯曲变形,能吸收电极的变形,使其局部挠曲,因而能使电极变形,以在固定侧和可动侧彼此吻合对方电极的表面形状。因此,能稳定地获得电极的多个部位的接触部,从而能减小接触阻力的个体差异。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方式1的真空阀的剖视图。
图2(a)是本发明实施方式1的真空阀的固定侧电极的放大俯视图,图2(b)是放大剖视图。
图3是将本发明实施方式1的真空阀的固定侧电极从背面侧投影所得到的图。
图4(a)是本发明实施方式2的真空阀的固定侧电极的放大俯视图,图4(b)是放大剖视图。
图5是本发明实施方式2的真空阀的环的俯视图。
图6是本发明实施方式2的真空阀的环的俯视图。
图7(a)是本发明实施方式2的真空阀的环的俯视图,图7(b)是D-D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1
图1是本发明实施方式1的真空阀的剖视图,图2(a)是上述真空阀的固定侧电极周边的放大俯视图,图2(b)是上述真空阀的固定侧电极周边的放大剖视图,图3是将固定侧电极从背面侧投影所得到的图。在图1中,符号1是由氧化铝陶瓷等形成的绝缘圆筒,符号2是覆盖绝缘圆筒1的一方的端部开口部的固定侧端板,符号3是覆盖绝缘圆筒1的另一方的端部开口部的可动侧端板,固定侧端板2、可动侧端板3分别通过焊接而被同轴地安装在绝缘圆筒1的端面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三菱电机株式会社,未经三菱电机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80064617.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电容器用n型安全膜
- 下一篇:终端多应用间网络资源分配方法及其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