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松香改性酚醛树脂、其制造方法、印刷油墨用蜡以及印刷油墨无效
申请号: | 201080066874.7 | 申请日: | 2010-05-19 |
公开(公告)号: | CN102906139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1-30 |
发明(设计)人: | 川濑滋;博多宏一 | 申请(专利权)人: | 荒川化学工业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C08G8/34 | 分类号: | C08G8/34;C09D11/10 |
代理公司: | 北京清亦华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201 | 代理人: | 贾玉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松香 改性 酚醛树脂 制造 方法 印刷 油墨 以及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松香改性酚醛树脂、其制造方法、印刷油墨用蜡以及印刷油墨。
背景技术
在胶版印刷中,处于获利性的改善、印刷物的短周期化而使得印刷机的高速化得以进展,但由于从印刷机中飞散出很多墨雾而产生作业环境恶化等的问题。为此,一般采用使油墨用树脂变得高极性而赋予导电性的方法、使成为高分子量来提高油墨的弹性的方法等,虽然降低了雾量,但存在印刷物的光泽下降的倾向。
作为改善墨雾与光泽的方法,作为油墨用树脂提出了使用特定的高软化点石油树脂组成物(参照专利文献1),但还是难以满足包括油墨的耐乳化性、油墨皮膜的干燥性等在内的多种油墨性能。
作为改善墨雾、光泽以及干燥性的方法,提出了使用由使用了C10~20的烷基酚醛类的Resol型树脂成分与多元醇成分构成的重均分子量3~25万的松香改性酚醛树脂的提案(参照专利文献2),但仍然难以满足油墨性能,缺乏通用性。
此外,作为维持印刷油墨的各项性能(光泽、干燥性、耐乳化性等)且同时降低飞雾(ミスチング)的方法,本申请人提出了降低在松香改性酚醛树脂中所含有的低分子量成分的方法(参照专利文献3),但对于印刷油墨的流动性需要进一步改善。
需要说明的是,一般来说,对于松香改性酚醛树脂,在对应高速印刷化而采用高分子量化的情况下,认识到了存在制造时熔融粘度过度上升,搅拌变得困难等问题。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7-33951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平8-283641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07-238795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松香改性酚醛树脂,能够制造如下的印刷油墨,即不存在制造时的熔融粘度过度上升且流动性、耐乳化性、耐飞雾性、干燥性、光泽等的油墨性能良好的印刷油墨。此外,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前述松香改性酚醛树脂的制造方法、含有前述松香改性酚醛树脂的印刷油墨用蜡以及含有该印刷油墨用蜡的印刷油墨。
解决课题的方法
本发明人为了解决上述课题,关注作为松香改性酚醛树脂的反应成分的松香类的树脂酸成分并进行研究的结果,发现通过使用在特定范围内含有源于璎柏酸(コムン酸)成分的松香类就能够解决上述课题,从而完成了本发明。
即,本发明涉及:松香改性酚醛树脂,其是源于璎柏酸(muconic acid)成分的含量为0.1~8重量%的松香类(a)、酚醛类与甲醛的缩合物(b)以及多元醇类(c)的反应生成物,所述松香类(a)中源于璎柏酸成分的含量为0.1~8重量%;松香改性酚醛树脂的制造方法,特征在于,使松香类(a)、酚醛类与甲醛的缩合物(b)以及多元醇类(c)进行反应,所述松香类(a)中含有源于璎柏酸的成分0.1~8重量%;本发明涉及含有该松香改性酚醛树脂以及植物油和/或石油系溶剂的印刷油墨用蜡;本发明涉及含有由前述松香改性酚醛树脂的制造方法所得到的松香改性酚醛树脂以及植物油和/或石油系溶剂的印刷油墨用蜡;本发明涉及含有该印刷油墨用蜡的印刷油墨。
发明效果
本发明的松香改性酚醛树脂,由于制造时熔融粘度不存在过度上升,生产性良好。此外,根据该松香改性酚醛树脂,可以得到在流动性、耐乳化性、耐飞雾性、干燥性、光泽等油墨性能平衡方面突出的印刷油墨。因此,该松香改性酚醛树脂特别适合于胶版单张纸油墨(单张纸油墨)、胶版旋转油墨(胶版旋转油墨)、新闻油墨等使用润湿水(湿し水)的胶版油墨。此外,也适合作为凸版印刷油墨、凹版印刷油墨等的粘结剂树脂。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松香改性酚醛树脂,是源于璎柏酸的成分的含量为0.1~8重量%的松香类(a)(以下称为成分(a))、酚醛类与甲醛的缩合物(b)(以下称为成分(b))以及多元醇类(c)(以下称为成分(c))的反应生成物。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荒川化学工业株式会社,未经荒川化学工业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80066874.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