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造粒方法及造粒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1080068181.1 | 申请日: | 2010-05-24 |
公开(公告)号: | CN103037962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4-10 |
发明(设计)人: | 五月女格;五十部诚一郎;片桐孝夫;井上孝司;间野博信;丹伊田穰寿;竹内博一;伊藤毅;沟口裕一郎 | 申请(专利权)人: | 独立行政法人农业·食品产业技术综合研究机构;百佳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B01J2/16 | 分类号: | B01J2/16 |
代理公司: | 上海和跃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1239 | 代理人: | 胡艳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方法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用于将含有水溶性组分的粉末造粒的造粒方法及造粒装置。
背景技术
传统上,对于食品及其它工业,提出了使用过热蒸汽中含有的水造粒(参见专利文件1及2)。近几年,一直使用过热蒸汽作为食品材料的加热介质。例如,专利文件3及非专利文件1提出用于烹调食物材料的加热介质,且这种加热介质是通过将细小水滴分散于过热蒸汽中来制备。
现有技术文件
专利文件
专利文件1:日本特许公开案第2001-062278号
专利文件2:日本特许公开案第2007-054679号
专利文件3:日本特许公开案第2009-091386号
非专利文件
非专利文件1:FOODS & FOOD INGREDIENTS JOURNAL,第213卷,第11期,2008,P969-976
发明内容
本发明想要解决的问题
颗粒状产物通过干燥经由添加水造粒的颗粒状物质获得。由此获得的颗粒状产物比成分粉末具有更高的流动性。根据包括将过热蒸汽喷射于呈流动状态的粉末上方的造粒方法,添加至粉末的水的量的增加往往导致颗粒状产物的流动性增加。然而,添加至粉末的水的量越高,则干燥颗粒状物质所需要的时间越长。因此,颗粒状产物的生产效率下降。
本发明者已发现,通过使用由细小水滴分散于过热蒸汽中构成的分散体造粒,颗粒状产物的流动性得以改善。本发明打算提供即使添加至粉末的水的量较小也能够保持颗粒状产物的流动性的造粒方法及造粒装置。
解决问题的方法
为达成上述目标且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将含有水溶性组分的粉末造粒的造粒方法。这种方法包括将由细小水滴分散于过热蒸汽中构成的分散体自喷嘴喷射,从而使得分散体与呈流动状态的粉末接触。
在上文的造粒方法中,就由自喷嘴喷射的过热蒸汽的理论流动速率及进给至喷嘴的水的实际流动速率确定的质量比来说,分散体中含有的过热蒸汽的质量比优选地调节为介于20质量%至70质量%范围内。
上文的造粒方法优选地使用流化床造粒机、搅拌造粒机或连续造粒机。
上文的造粒方法优选地使用流化床造粒机或搅拌造粒机,且就由自喷嘴喷射的过热蒸汽的理论流动速率及进给至喷嘴的水的实际流动速率确定的质量比来说,分散体中含有的过热蒸汽的质量比优选地调节为介于23质量%至63质量%范围内。
上文的造粒方法优选地使用连续造粒机,且就由自喷嘴喷射的过热蒸汽的理论流动速率及进给至喷嘴的水的实际流动速率确定的质量比来说,分散体中含有的过热蒸汽的质量比优选地调节为介于24质量%至68质量%范围内。
在上文的造粒方法中,分散体优选地由分散体发生器产生,所述发生器包括喷嘴及用于加热将引导水至喷嘴的通道的加热器,通道中的温度优选地为105℃至150℃,通道中的压力为0.01MPa至0.30MPa,且分散体优选地自喷嘴喷射。
为达成上述目标且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面,提供用于实施上文的造粒方法的造粒设备。这种设备包括装备有分散体发生器的造粒机,所述发生器具有喷嘴及用于加热水通道的加热器。
为达成上述目标且根据本发明的第三方面,提供经由将含有水溶性组分的粉末造粒产生颗粒状物质的方法。这种方法包括使呈流动状态的粉末与由细小水滴分散于过热蒸汽中构成的分散体接触以达成造粒。
本发明的效果
本发明提供即使添加至粉末的水的量较小也能够保持流动性的造粒方法。
附图说明
图1是显示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造粒方法的示意图;且
图2是显示测量装置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现将阐述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造粒方法。
根据本实施方式的造粒方法是将含有水溶性组分的粉末造粒的方法。根据这种造粒方法,将由细小水滴分散于过热蒸汽中构成的分散体自喷嘴喷射,且由此分散体与呈流动状态的粉末彼此接触。分散体是通过自喷嘴同时喷射饱和水蒸汽及液态水而获得。
粉末含有水溶性组分。因此,包含粉末的粒子由分散体中含有的水部分地膨胀或溶解。作为结果,水溶性组分起形成颗粒状物质的粘合剂的作用。经受这种造粒方法的粉末就其用途并无特定限制,且可用于例如食品、药物或化学用途。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独立行政法人农业·食品产业技术综合研究机构;百佳株式会社,未经独立行政法人农业·食品产业技术综合研究机构;百佳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80068181.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嵌入式物联网智能聚合终端
- 下一篇:一种音视频互动的酒店客房智能控制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