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二次电池有效
申请号: | 201080070112.4 | 申请日: | 2010-11-12 |
公开(公告)号: | CN103348510A | 公开(公告)日: | 2013-10-09 |
发明(设计)人: | 永井裕喜;森田昌宏;岩尾孝士 | 申请(专利权)人: |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H01M4/131 | 分类号: | H01M4/131;H01M4/1391;H01M4/485;H01M4/505;H01M4/525;H01M4/62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中咨律师事务所 11247 | 代理人: | 段承恩;杨光军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二次 电池 | ||
1.一种二次电池,具备:
集电体;和
涂敷在集电体上的正极合剂层,
所述正极合剂层包含正极活性物质和导电材料,
在所述正极合剂层的内部形成的孔隙的容积Vb相对于所述正极合剂层的表观体积Va的比Vb/Va为0.30≤Vb/Va,
所述正极合剂层,在采用水银压入法得到的微分细孔容积相对于细孔直径的细孔分布中,具有第1峰和第2峰,所述第1峰的细孔直径D1为D1≤0.25μm,所述第2峰的细孔直径D2比所述第1峰的细孔直径D1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二次电池,
在所述正极合剂层的内部形成的孔隙的容积Vb相对于所述正极合剂层的表观体积Va的比Vb/Va为0.38≤Vb/Va。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二次电池,
所述比Vb/Va为Vb/Va≤0.65。
4.根据权利要求1~3的任一项所述的二次电池,
所述第1峰的细孔直径D1起因于所述正极合剂层中的所述导电材料之间的孔隙,所述第2峰的细孔直径D2起因于所述正极活性物质的粒子间的孔隙。
5.根据权利要求1~4的任一项所述的二次电池,
所述第1峰的细孔直径D1为D1≤0.18μm。
6.根据权利要求1~5的任一项所述的二次电池,
所述第1峰的细孔直径D1为0.05≤D1。
7.根据权利要求1~6的任一项所述的二次电池,
正极活性物质的DBP吸收量B为30mL/100g≤B。
8.根据权利要求1~7的任一项所述的二次电池,
导电材料的DBP吸收量D为100mL/100g≤D。
9.根据权利要求1~8的任一项所述的二次电池,
所述正极活性物质具有:
锂过渡金属氧化物的一次粒子多个集合而成的二次粒子;和
在所述二次粒子中形成的中空部。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二次电池,
所述正极活性物质还具有贯通所述二次粒子使得所述中空部与外部连通的贯通孔。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二次电池,
所述贯通孔的开口宽度平均为0.01μm以上。
12.根据权利要求10或11所述的二次电池,
所述贯通孔的开口宽度平均为2.0μm以下。
13.根据权利要求1~12的任一项所述的二次电池,
所述正极活性物质是采用下述制造方法制造的正极活性物质,所述制造方法包括:
原料氢氧化物生成工序,该工序向过渡金属化合物的水性溶液供给铵离子,使所述过渡金属氢氧化物的粒子从所述水性溶液析出,在此,所述水性溶液包含构成所述锂过渡金属氧化物的过渡金属元素的至少一种;
混合工序,该工序将所述过渡金属氢氧化物和锂化合物混合,调制未烧成的混合物;以及
烧成工序,该工序对所述混合物进行烧成,得到所述活性物质粒子。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二次电池,
所述原料氢氧化物生成工序包括:
核生成阶段,该阶段在pH12以上且铵离子浓度为25g/L以下的条件下使所述过渡金属氢氧化物从所述水性溶液析出;和
粒子生长阶段,该阶段使在所述核生成阶段析出的过渡金属氢氧化物在低于pH12且铵离子浓度为3g/L以上的条件下生长。
15.一种车辆驱动用电池,由权利要求1~14的任一项所述的二次电池构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未经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80070112.4/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