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电池无效
申请号: | 201080070793.4 | 申请日: | 2010-12-22 |
公开(公告)号: | CN103262294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8-21 |
发明(设计)人: | 斋藤章纪 | 申请(专利权)人: |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H01M2/06 | 分类号: | H01M2/06;H01M2/30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中咨律师事务所 11247 | 代理人: | 段承恩;杨光军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池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池,特别涉及将外部端子固定于外装的技术。
背景技术
电池的外装收纳电池的发电要素。在外装的外侧面,固定有贯通外装而向外突出的外部端子(正极端子以及负极端子)。外部端子与发电要素电连接,通过外部端子进行电池内部与外部的电力的交换。
在电池为锂离子二次电池等非水电解质电池的情况下,已知如果水分进入电池内部则会影响电池性能。因此,需要使电池的密闭度足够高。
并且,在外部端子与外装的固定部,要求用于使得外部端子不会从电池脱落的脱落性、用于使得电池内部的电解液或者在电池内部产生的气体不会从外部端子的周围漏出的气密性以及外部端子与外装的绝缘性等。即,要求充分确保外装与外部端子之间的密封性。
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如下技术:在从外装的盖部突出设置有外部端子的电池中,在盖部与外部端子之间设有绝缘构件,在盖部中的绝缘构件的周边设置翻边部,通过从与翻边部的突出方向正交的方向对翻边部进行冲压而敛缝,由此对外部端子进行紧固固定。
然而,如果伴随着电池的反复使用而反复进行冷却·升温的冷热循环,则使得敛缝紧固部逐渐返回到敛缝前的形状地进行作用而变得松弛,密封性能恶化,外装与外部端子的固定部的密封性变得不充分。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5-302625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本发明的课题在于,在以贯通外装、向其外侧突出的状态固定外部端子的电池中,提供一种外装与外部端子的固定部处的密封性优异的电池。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发明的电池,具备:外装,其具有贯通孔;外部端子,其以使一部分向所述外装的外侧突出的状态固定于所述外装的贯通孔;绝缘构件,其安装于所述外装与外部端子之间;翻边部,其位于所述外装的贯通孔的周缘,向该外装的外侧突出;和加强构件,其配置于所述翻边部的外周,加强该翻边部的对外周侧的强度;对所述翻边部进行冲压而使其塑性变形,由该塑性变形了的翻边部的一部分在所述外部端子与所述贯通孔之间产生压迫力,由此将外部端子固定于贯通孔;所述电池的特征在于,所述外部端子具备突起,所述突起形成在比承受由对所述翻边部的冲压引起的压迫力的部位靠所述外装的外侧,比该外部端子的外周面向径向外侧突出。
优选:所述外部端子还具备气密槽,所述气密槽形成于承受由对所述翻边部的冲压引起的压迫力的部位,所述突起配置在比所述气密槽靠外装的外侧;并且,除了所述突起之外,还具备第二突起,所述第二突起形成在比所述气密槽靠外装的内侧,比该外部端子的外周面向径向外侧突出。
优选:所述突起以及第二突起从所述气密槽的端部连续地形成。
优选:还具备集电端子,所述集电端子将收纳于所述外装的发电要素与所述外部端子连接;所述集电端子,与所述外部端子的端部接合,并且越过所述外部端子的外周面而延伸;通过所述突起或者第二突起和所述集电端子,夹着所述绝缘构件的内周部。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一种外装与外部端子的固定部处的密封性优异的电池。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电池的概略结构的图。
图2是表示外装与外部端子的固定部的放大剖视图。
图3是表示外部端子的结构的放大图。
图4是表示轴向的外力施加于外部端子的情况下的突起的作用的图。
图5是表示径向的外力施加于外部端子的情况下的突起的作用的图。
图6是表示突起的其他形态的图。
图7是表示通过外部端子的突起和集电端子将绝缘构件的一部分夹入的情况下的突起以及集电端子的作用的图,(a)表示轴向的外力施加于外部端子的情况,(b)表示径向的外力施加于外部端子的情况。
图8是表示电池的其他形态的图,表示在外部端子在气密槽的上方以及下方设置突起的形态。
图9是表示外力施加于外部端子的情况下的突起的作用的图,(a)表示轴向的外力施加于外部端子的情况,(b)表示径向的外力施加于外部端子的情况。
图10是表示电池的其他形态的图,表示在外部端子设置两个突起、通过这些突起中的集电端子侧突起与集电端子将绝缘构件的一部分夹入的形态。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图1,对作为本发明的电池的一个实施方式的电池10的概略结构进行说明。本实施方式的电池10为锂离子二次电池。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未经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80070793.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