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汽车后桥主动螺伞齿轮锻件锻造方法及生产线无效
申请号: | 201110000096.8 | 申请日: | 2011-01-04 |
公开(公告)号: | CN102166614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8-31 |
发明(设计)人: | 朱春东;华林;韩星会;信昆峰 | 申请(专利权)人: | 武汉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B21K7/12 | 分类号: | B21K7/12 |
代理公司: | 湖北武汉永嘉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42102 | 代理人: | 王守仁 |
地址: | 430071 湖***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汽车 后桥 主动 伞齿轮 锻件 锻造 方法 生产线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对汽车后桥主动螺伞齿轮锻件进行锻造的方法及生产线。
背景技术
汽车后桥主动螺伞齿轮是汽车后桥主减速箱传递动力的关键零件之一,是由锻件经过切削加工而制造的,锻件质量直接影响着零件的使用寿命,汽车后桥主动螺伞齿轮锻件如图1。目前生产汽车后桥主动螺伞齿轮锻件的主要生产方法及生产线是:锤上拔长,模锻压力机模锻成形,该工艺的缺点主要有:
(1)锤上拔长是打击力锻造,设备吨位高,噪音大,需要打击的次数多,生产效率低,劳动环境差,成形的坯件表面粗糙,直线度很低。
(2)一般模锻锻造成形时极易发生弯曲,产生较大的飞边,降低了材料利用率。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对汽车后桥主动螺伞齿轮锻件进行锻造的方法及生产线,以便能够有效地消除锻件存在的缺陷,同时提高生产效率。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采用一些的技术方案:
本发明提供的汽车后桥主动螺伞齿轮锻件锻造方法,包括辊锻制坯和终锻成型两个工序,其中:
(1)辊锻制坯:
采用以下四道辊锻工步:
第一道辊锻工步:夹住加热后的棒料的一端,沿着与锻辊垂直的方向水平送入第一工位辊锻模上加工,得到第一工位辊锻件,
第二道辊锻工步:将所得第一工位辊锻件绕轴线旋转90°,沿着与锻辊垂直的方向水平送入第二工位辊锻模上加工,得到第二工位辊锻件,
第三道辊锻工步:将所得第二工位辊锻件再次绕轴线旋转90°,沿着与锻辊垂直的方向水平送入第三工位辊锻模上加工,得到第三工位辊锻件,
第四道辊锻工步:将所得第三工位辊锻件第三次绕轴线旋转90°,沿着与锻辊垂直的方向水平送入第四工位辊锻模上加工,得到第四工位辊锻件;
(2)终锻成型:
将第四工位辊锻件放入由凹模、凸模、套模和顶杆组成的终锻成型模具中,在凸模压力作用下,坯料沿套模内壁向下聚料成型;脱模后经顶杆顶出,得到的锻件即为汽车后桥主动螺伞齿轮锻件。
所述凹模内腔的轮廓和尺寸与螺伞齿轮锻件的轮廓和相应尺寸相同;凸模直径与套模内壁直径相同,大于棒料的直径1至2mm,凸模的行程满足终锻成形的需要;套模与套模压板直径之间是过盈配合。
本发明提供的汽车后桥主动螺伞齿轮锻件锻造生产线,包括辊锻机和压力机,其中:辊锻机用于辊锻制坯,在辊锻机的上、下轴辊上安装四套扇形模具,通过这些模具完成辊锻制坯工艺,得到第四工位辊锻件;压力机用于终锻成型,在压力机上安装有套筒锻模具,该模具主要由凹模、凸模、套模及顶杆共同组成的封闭的模具型腔,该模具型腔完成第四工位辊锻件的终锻成型工艺,得到的锻件即为汽车后桥主动螺伞齿轮锻件。
所述辊锻机主要由轴辊、轴瓦、齿轮、滑块、横梁、锲形块、螺杆组成,其中:上轴辊两边由上轴瓦和轴肩固定在辊锻机的上滑块,而上滑块通过第一螺杆固定在机架的上横梁,旋转第一螺杆就可以调节上滑块的高度,继而调节上轴辊的高度;下轴辊两边由下轴瓦和轴肩固定在辊锻机的下滑块,而下滑块与下横梁之间有上锲形块及下锲形块;上锲形块在与斜面垂直的方向通过第四键固定在下滑块,而下锲形块在斜面方向上通过第二键固定在下横梁上;下锲形块的高度靠第二螺杆调节,旋转第二螺杆,即可调节上锲形块与下锲形块之间的实际高度,以此微调下滑块与下轴辊之间的距离;下横梁镶嵌在底座内,通过螺钉固定。上滑块与下滑块通过圆柱螺旋弹簧支撑,已达到将上轴辊、下轴辊禁锢在辊锻机上;通过上述操作使得上轴辊与下轴辊的中心距满足实际生产要求。
所述四套扇形模具分别为第一工位辊锻模、第二工位辊锻模、第三工位辊锻模及第四工位辊锻模,依次对应安装在上轴辊、下轴辊上;四套扇形模具利用第五键周向固定在上轴辊、下轴辊上,以防四个工位辊锻模周向滑动;在四套扇形模具之间利用锲形压块进行轴向固定,以防四个工位辊锻模轴向滑动;锲形压块与上轴辊、下轴辊利用螺钉连接,调节螺钉,进而能微调四个工位辊锻模之间的轴向距离;第一工位辊锻模的左边及第四工位辊锻模的右边利用上轴辊、下轴辊的轴肩来固定;这样就完成了四套扇形模具的定位。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武汉理工大学,未经武汉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000096.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