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捕集、固定和净化二氧化碳、二氧化硫、三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的化学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110000890.2 | 申请日: | 2011-01-05 |
公开(公告)号: | CN102091504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6-15 |
发明(设计)人: | 罗胜联;尹双凤;邱仁华;区泽棠;宋星星;孟振功;邱一苗;许新华;谭年元 | 申请(专利权)人: | 湖南大学 |
主分类号: | B01D53/14 | 分类号: | B01D53/14;B01D53/60;B01D53/62;C01B17/56;C01B17/90;C01B31/20;C01B21/2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410082 湖***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固定 净化 二氧化碳 二氧化硫 三氧化硫 氧化物 化学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资源环境、化工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涉及用于二氧化碳、二氧化硫、三氧化硫、氮氧化物捕集、化学固定和净化的新型高效化学吸收剂。
【背景技术】
二氧化碳(CO2)、二氧化硫(SO2)、三氧化硫(SO3)和氮氧化物(NOX)等温室气体正对气候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目前我国对大气环境的治理主要集中在脱硫方面,对NOX、CO2的治理还处在起步阶段。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减排温室气体的呼声越来越高,改善环境状况的要求也越来越迫切。尽管现有技术已经实现了燃煤锅炉减排SOx,但是脱硫的深度还有待进一步提高,以避免大量硫化物排放至大气中。CO2作为目前地球上最主要的温室气体,近几年其排放量已达到185-242亿吨/年。同时,CO2又是地球上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碳资源。因此,捕集、储存和资源化利用排放到大气中的大量CO2不仅是降低大气中温室气体含量,而且是缓解“碳源危机”的重要手段。
目前,工业上最好的脱硫技术可以除去约95%的含硫气体,最好的脱硝技术可以除去约85%的含氮氧化物气体。已有文献报道的CO2捕集分离方法主要包括吸收分离法、吸附法、膜分离法、低温蒸馏法、水合物法,等等。在这些方法中,吸收分离法是进入工业规模试验的方法,采用的主吸收剂为一乙醇胺(MEA法)。尽管MEA法及其改进方法具有吸收速度快、吸收能力强、设备尺寸小等特点。但是也存在很多问题,如:胺降解、腐蚀、解析温度高、能耗较高等问题都未得到彻底解决。另外,预先经过脱硫(SO2和SO3)、脱硝(NOX)然后再脱碳(CO2)等三道工序增大了能耗,而且容易造成二次排放。因此,一步实现脱硫、脱硝、脱碳的技术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但是,已有一步法的再生能耗高,再生的气体不能实现梯度解析,要重新分离,因而对C1资源的再利用没有经济利用价值。因此,对如何实现一步捕集多种温室气体(CO2、SO2、SO3和NOX),然后再梯度解析出单一气体物种,从而一步实现多种气体捕集,单一气体净化富集等新技术提出了新的要求。
目前,采用有机金属配合物固定CO2的方法已有报道,主要集中在镧、镍铜等配合物,而有机金属铋和有机金属锑等配合物受到的关注较小,尤其是其在CO2化学固定和资源化利用方面;主要是合成的含铋和锑的配合物不稳定,对水和空气敏感,更不可能暴露在酸性气体里面。目前已经报道的有固定CO2应用的含铋或者含锑配合物其配体也主要集中于pincer配体,并且存在很多问题,如:只能对单一CO2进行吸收,不能实现多种气体的富集净化,而且吸收效率较低,吸收条件苛刻,再生能耗高,重复利用性差,配合物稳定性差等。本专利申请人在其于2008年9月17日公开的公开号为CN101264415A、其题为“一种捕集回收二氧化碳的新型化学吸收剂”的专利申请中,记载了一种新型的有机铋和有机锑的氧化物,发现这类配合物在溶剂的共同作用下可以很好的化学固定CO2。但是该申请仅限于有机铋和有机锑的氧化物,而且其应用也仅限于固定CO2这个单一温室气体,对多种温室气体存在条件下的捕集解析未作深入探讨。基于此,我们合成了一系列对空气稳定的含5,6,7,12-[c,f][1,5]-硫铋(锑)辛烯骨架的有机铋(锑)配合物并且发现这类化合物对空气稳定,另外,我们还发现它们对一系列的有机合成反应都具有良好的催化效果。基于现有的文献报道和我们的研究发现,我们设想将这类含有上述骨架的化合物应用于CO2等系列温室气体的化学固定和净化或许能够实现多种气体捕集,单一气体净化富集的新目标。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湖南大学,未经湖南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000890.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