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多功能发声器有效
申请号: | 201110001021.1 | 申请日: | 2011-01-05 |
公开(公告)号: | CN102056059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5-11 |
发明(设计)人: | 李林珍;韦锁和 | 申请(专利权)人: | 瑞声声学科技(深圳)有限公司;瑞声光电科技(常州)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R9/06 | 分类号: | H04R9/06;H04R9/0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518057 广东省深圳***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多功能 发声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发声器,尤其涉及一种多功能发声器的磁路系统。
【背景技术】
在移动电话等便携设备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人们对产品的功能性要求越来越强,对于移动电话的音乐欣赏这一功能,为了使娱乐效果更强,出现了音乐带振动的多功能模式,由此,应用于其上的多功能振动器的发展也相应加快。
相关技术的多功能发声器包括支架、收容于支架的磁路系统及连接于支架上的辅助系统,通常情况下,磁路系统仅包括提供磁性能的单一磁钢及与磁钢形成磁回路的单一磁框,磁框与连接于支架上的辅助系统相连,从而使磁路系统被辅助系统悬挂于支架内。通常辅助系统为能产生弹性变形的弹簧片,这样,在辅助系统的带动下,单一磁框及单一磁钢构成的磁路系统可在相应的频率范围内产生振动。但此结构的磁路系统质轻、磁弱,传统的磁路结构已不能满足用户对大振动量及高磁性的要求。
因此,有必要提处一种新的技术方案来解决上述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需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高灵敏度及较大振动量的多功能发声器。
本发明是通过这样的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多功能发声器,其包括支架、收容于支架内的磁路系统及与支架连接并用以支撑磁路系统振动的辅助系统,其中,所述磁路系统设有导磁板、固定于于导磁板中央位置的第一磁钢、与导磁板连接且围绕于第一磁钢外侧的四个第二磁钢,所述第一磁钢与四个第二磁钢之间形成磁间隙。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改进,所述第一磁钢呈方形,所述四个第二磁钢分别围绕第一磁钢的四个侧壁。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改进,所述两相邻的第二磁钢间设有间隙,所述间隙处设有配重块,所述配重块与导磁板相连。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改进,所述第一磁钢上设有第一极芯,所述四个第二磁钢上分别设有四个第二极芯。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改进,所述辅助系统为弹簧片,其包括连接于支架上的固定部、自固定部延伸而出的弹力臂及自弹力臂末端延伸而出并与磁路系统相连的连接部。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改进,所述连接部与四个第二极芯相连。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改进,所述弹力臂包括可在第一磁钢的长轴方向发生形变的第一弹力臂及自第一弹力臂弯折延伸并可在第一磁钢短轴方向发生形变的第二弹力臂,所述第一弹力臂与第二弹力臂均呈U形。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改进,所述弹簧片的个数为四个,所述四个弹簧片的固定部固定于支架的四个边角处。
本发明具有以下优点:由于本发明的磁路系统设有固定于导磁板中央位置的第一磁钢和与导磁板相连并围绕第一磁钢的四个第二磁钢,且第一磁钢和四个第二磁钢的磁极极性方向相反。这样,由第一磁钢和四个第二磁钢组成的磁路系统不但具备很强的磁性能,提升声音的灵敏度;还可以增强多功能发声器振动时的振动量,进而产品的整体性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多功能发声器的立体分解图;
图2为本发明多功能发声器的磁路系统分解图;
图3为本发明多功能发声器的立体图;
图4为图3中沿A-A方向的剖视图;
图5为图3中沿B-B方向的剖视图;
图6为本发明多功能发声器的弹性元件与磁路系统连接配合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本发明的多功能发声器可应用于便携式移动通讯器件中,例如手机、游戏机等电子产品中。
如图1所示,本发明的多功能发声器10包括支架11、与支架11组接的后盖12、收容于支架11内的磁路系统13、与磁路系统13连接的辅助系统14、受磁路系统13磁场的作用而扬声的扬声系统15及保护扬声系统15的前盖16。其中,支架11设有内壁110,辅助系统14与支架11的内壁110相连接。
扬声系统15包括受支架11支撑的振膜150及与振膜150相连并受磁路系统13磁场作用运动的音圈151。前盖16与振膜150的周边相连。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瑞声声学科技(深圳)有限公司;瑞声光电科技(常州)有限公司,未经瑞声声学科技(深圳)有限公司;瑞声光电科技(常州)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001021.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生物质颗粒燃料的生产工艺及成套设备
- 下一篇:复合型隔热粉末涂料及其制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