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轴向渐进助速增压集流器无效
申请号: | 201110001064.X | 申请日: | 2011-01-05 |
公开(公告)号: | CN102588345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7-18 |
发明(设计)人: | 黄会成;朱书成;张立新;吴春国;黄焱林;康文举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阳汉冶特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04D29/44 | 分类号: | F04D29/44 |
代理公司: | 南阳市智博维创专利事务所 41115 | 代理人: | 杨士钧 |
地址: | 474550 河南省南阳市西峡县回***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轴向 渐进 增压 集流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透平机机械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透平机轴向渐进助速增压集流器。
背景技术
目前,透平机进气方式是高温流体径向进入透平机进气前端,再由蜗壳式內腔分布转变为轴向进入透平机叶栅做功,流体由径向通过蜗壳转为轴向,期间流体因急转弯还伴有涡流而加大阻力,由此严重损耗气源能量;同时,高温气体因径向单边进气,造成设备单边受作用力,并单边温差高,由此导致部件非正常磨损及设备工况不良,设备运行稳定性差。
发明内容
发明人在长期从事透平机设备维护的过程中,发现目前的透平机进气装置存在上述不足,经过不断探索,完成了本发明。为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透平机轴向渐进助速增压集流器,在流体进入透平机做功前,提高流体的压力、温度、流速,同时降低流体能量损耗,增强设备运转的稳定性。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取的技术方案是该轴向渐进助速增压集流器包括透平机进气端连接法兰、圆锥筒体和封闭三角形锥体管,所述封闭三角形锥体管设置在圆锥筒体内,所述圆锥筒体的进口直径大于岀口直径,所述圆锥筒体的进口端设有与管网对接的法兰,所述圆锥筒体岀口端设有与透平机进气端对接的法兰,所述封闭三角形锥体管大端与转子进气端的气路盲区连接,所述封闭三角形锥体管尖端伸入圆锥筒体内;所述轴向渐进助速增压集流器与透平机转子同心轴向对接。
由于本发明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透平机进气端按气体运动力学特性设计增设渐进助速增压集流器,由传统径向改为轴向直通送气,当气体在该集流器运动中,因集流器帯锥型,并在转子进气端的气路盲区装设封闭三角形锥体管,气体每向前运动中随空间截面逐渐缩小,因流体力学特性,气体由原来具有的压力、温度、流速都逐渐增高,由此加强了对透平机叶栅驱动的能量,提高有效功率。集流器与透平机同心轴向对接,气体从集流器直接贯通驱动透平机叶栅,这样,髙温气体通过集流器与透平叶栅做功中,其热量对设备的热效应是均匀同歩的。相对传统径向设计比较,达到热变形对各间隙技术参数及轴系的差异性变化达到最小值的目的,可以削减设备故障的隐患,提高运转效率。
本发明在降低气体能量损耗的同时,最大限度发挥与提高气源的能量,而且结构简单,强化设备运转中的稳定性、安全性。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结构特征做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工作原理图。
图2是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在图2中的C向结构示意图。
附图中,1.圆锥筒体,2.蜗壳对称排放器,3.透平机转子,4.轴承座,5.转子轴,6.发电机转子,7.发电机壳体,8,盘车机构,9.励磁机,10.TRT机组机座,11.管网连接法兰,12.透平机连接法兰,13.封闭三角形锥体管。
具体实施方式
参看图1、2、3,本发明所述轴向渐进助速增压集流器包括透平机进气端连接法兰12、圆锥筒体1和封闭三角形锥体管13,所述封闭三角形锥体管13设置在圆锥筒体1内,所述圆锥筒体1的进口直径大于岀口直径,所述圆锥筒体1的进口端设有与管网对接的法兰11,所述圆锥筒体1岀口端设有与透平机进气端对接的法兰12,所述封闭三角形锥体管13大端与转子进气端的气路盲区连接,所述封闭三角形锥体管13尖端伸入圆锥筒体1内;所述轴向渐进助速增压集流器与透平机转子3同心轴向对接。
上面所述的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发明实施方式进行了描述,未对发明构思和范围进行限定,在不脱离本发明圆锥筒体和封闭三角形锥体管及其配合设计思想的前提下,本领域中普通工程技术人员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做出的各种变形和改进,均应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阳汉冶特钢有限公司,未经南阳汉冶特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001064.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氯硅烷取样系统
- 下一篇:一种表面有氟化钙层的耐火材料颗粒及其制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