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无线多跳网状网中缓存接纳控制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110001540.8 | 申请日: | 2011-01-06 |
公开(公告)号: | CN102026291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4-20 |
发明(设计)人: | 盛敏;刘凯;张琰;史琰;李建东;李红艳;张凡;焦万果;陈中良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
主分类号: | H04W28/14 | 分类号: | H04W28/14;H04W28/26 |
代理公司: | 陕西电子工业专利中心 61205 | 代理人: | 王品华;朱红星 |
地址: | 710071***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无线 网状 缓存 接纳 控制 方法 | ||
1.一种无线多跳网状网中缓存接纳控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中转Mesh节点对缓存进行初始化分配,即为每个源节点分配相同的缓存份额buffshare,缓存份额的大小为缓存阈值T与源节点数目n的比值,即其中,缓存阈值T为预先设定的参数值,源节点数目n为大于或等于1的正整数;
(2)初始化分配后中转Mesh节点开始接纳业务分组,并对各源节点的平均分组到达率进行认知,统计源节点各自使用的缓存数目buffused和中转Mesh节点的已用缓存数目总额bufftotal;
(3)中转Mesh节点根据各源节点的平均分组到达率,周期性地调整缓存份额buffshare的分配,使得源节点的缓存份额buffshare与该源节点的平均分组到达率匹配;
(4)判断中转Mesh节点的已用缓存数目总额bufftotal是否达到缓存阈值T,若未达到缓存阈值T,则根据源节点所分配的缓存份额buffshare、源节点使用的缓存数目buffused、中转Mesh节点已用缓存数目总额bufftotal和源节点数目n进行接纳控制,若达到缓存阈值T,则根据如下缓存接纳函数fadm进行分组的接纳:
其中,缓存接纳函数fadm表示分组被中转Mesh节点接纳的概率;ω1是接纳分组时跳数这一因素的权重因子,ω2是接纳分组时业务类别这一因素的权重因子,ω1与ω2二者之和为1;h为分组到达该中转Mesh节点所经过的跳数,hmax为到达该中转Mesh节点的分组所经过的跳数中的最大跳数值;l为业务类别参数,对丢包率越敏感的业务,其业务类别参数值越大,lmax为对丢包率最敏感的业务的类别参数;
(5)当有来自新的源节点的分组到达中转Mesh节点时,源节点数目n的值增加1,更新缓存份额buffshare的分配,更新方式为从现有的每个源节点的缓存份额buffshare中各取出占比为1/(n+1)的部分,分配给新源节点,使新源节点的初始缓存份额buffshare等于T/(n+1),重复步骤(2)至步骤(4)。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缓存接纳控制方法,其中步骤(2)所述的中转Mesh节点开始接纳业务分组,是指中转Mesh节点把一个来自于源节点的分组添加到缓存队列中,该源节点使用的缓存数目buffused增加1,中转Mesh节点的已用缓存数目总额bufftotal增加1。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缓存接纳控制方法,其中步骤(3)所述的周期性地调整缓存份额buffshare的分配,是根据所认知的平均分组到达率,为各源节点调整缓存份额buffshare,使各源节点的缓存份额buffshare之比等于各源节点的平均分组到达率之比。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缓存接纳控制方法,其中步骤(4)所述的根据源节点所分配的缓存份额buffshare、源节点使用的缓存数目buffused、中转Mesh节点已用缓存数目总额bufftotal和源节点数目n进行接纳控制,按如下步骤进行:
(4a)判断该源节点的缓存份额buffshare是否用尽,若没有用尽,则接纳该分组;
(4b)若该源节点的缓存份额buffshare已用尽,判断剩余空闲缓存数目buffspare是否等于0,若剩余空闲缓存数目buffspare等于0,则丢弃该分组;
(4c)若剩余空闲缓存数目buffspare大于0,则判断该源节点所用缓存buffused是否达到上限,若该源节点所用缓存buffused达到上限,则丢弃该分组,否则,接纳该分组。
其中,剩余空闲缓存数目buffspare为缓存的阈值T与中转Mesh节点已用缓存数目总额bufftotal之差,即buffspare=T-bufftotal;源节点所用缓存buffused的上限为该源节点的缓存份额buffshare与之和。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未经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001540.8/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