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卧式挤压铸造机有效
申请号: | 201110001991.1 | 申请日: | 2011-01-06 |
公开(公告)号: | CN102019395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4-20 |
发明(设计)人: | 万水平;许善新;孔跃明;袁燿原;赵峰;陆晶晶;许兵 | 申请(专利权)人: | 苏州三基铸造装备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2D17/00 | 分类号: | B22D17/00;B22D17/26 |
代理公司: | 南京苏科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32102 | 代理人: | 王玉国;陈忠辉 |
地址: | 215106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卧式 挤压 铸造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挤压铸造机,尤其涉一种卧式挤压铸造机。
背景技术
挤压铸造是借鉴压力铸造和模锻工艺发展起来的新型金属加工工艺,应用该方法可以消除铸件内部的气孔、缩孔、缩松等缺陷,通过较大的机械压力补缩,使液态金属在压力下结晶,组织致密,均匀,而且晶粒细小,并且内部组织无各向异性,因此挤压铸件的性能高于其他铸造方式成型的铸件,有的甚至接近锻件的水平。对于强度和组织致密性要求都较高的铸件,挤压铸造的优势更加明显。随着能源危机的加剧,低碳、节能、环保已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焦点,在汽车行业、以及各类工程机械中,越来越多的采用高性能轻质合金件替代部分黑色金属件,同时也推动了挤压铸造业的发展。
早期的挤压铸造设备多采用摩擦压力机,后改用通用油压机和普通挤压铸造机。目前日本的东芝DXHV和DXV系列挤压铸造机以及宇部的VSC和HVSC系列挤压铸造机代表了国际最高水平。由于日本的挤压铸造设备价格昂贵,我国在挤压铸造方面大多仍采用普通油压机的方式,此种方式劳动强度大,效率低,同时对操作人员的技术要求较高,挤压铸造的优势难于发挥,挤压铸造技术难于推广。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卧式挤压铸造机,可以实现金属液低压充型,无卷气,高压快速有效补缩,锁模动作快而平稳。
本发明的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卧式挤压铸造机,其特征在于:包括机架,所述机架上端水平设置有平行的头板、中板和尾板,所述头板、中板和尾板分别被哥林柱贯穿,所述中板与尾板之间设置有曲肘扩力机构,所述尾板侧边设置有锁模油缸缸体,所述锁模油缸缸体内的锁模油缸活塞杆与曲肘机构连接,所述尾板下端设置有线性导轨,所述中板内壁设置有动模,所述中板的外壁设置有顶针油缸,所述动模正对面的头板内壁设置有定模,所述机架设置有机架滑槽,所述机架滑槽与上板连接,所述上板与升降导杆连接,所述上板上端设置有压射连接杆并且压射连接杆的上端连接定模,所述升降导杆分别贯穿承力座、打料座板和升降座板并且所述升降导杆下端固定于升降座板,所述升降座板下端设置有升降油缸缸体,所述升降油缸缸体内的升降活塞杆与升降连接法兰连接,并且所述升降连接法兰与打料座板连接,所述打料座板上端设置有承力座,所述承力座内设置有承力轴,所述承力轴上端设置有打料油缸缸体,所述打料油缸缸体上端设置有打料前缸盖,所述打料前缸盖上端设置有料筒座套,所述料筒座套上端设置有料筒,所述打料油缸缸体内的打料活塞杆与打料连接杆之间连接有打料连接法兰,所述打料连接杆上端设置有冲头,所述承力座的侧边是有摆动油缸支架,所述摆动油缸支架上端设置有第一铰耳座,并且所述第一铰耳座内设置有第一摆动转轴,所述第一摆动转轴与摆动油缸缸体连接,所述摆动油缸缸体内的摆动油缸活塞杆与第二摆动转轴连接,所述第二摆动转轴设置于第二铰耳座内,所述第二铰耳座与打料油缸前盖连接。
进一步地,上述的一种卧式挤压铸造机,其中,打料活塞杆下端设置有衬套。
本发明技术方案的实质性特点和进步主要体现在:
本发明通过摆动油缸驱动受料机构,摆动速度无级可调,料筒内金属液晃动小,不易卷气;通过压射连接杆连接压射机构与锁模机构,使得压射过程中压射力成为压射系统与模具之间的内力,机架不会受到额外的作用力,大大减小机架和哥林柱的受力变形,提高整个机器的精度和寿命;通过液压驱动打料系统,金属液充型速度无级可调,液态金属可实现低压充型,高压补缩;通过曲肘机构扩力锁模,锁模速度既快又平稳。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技术方案作进一步说明:
图1: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本发明的压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中各附图标记的含义见下表: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苏州三基铸造装备股份有限公司,未经苏州三基铸造装备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001991.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