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内置网型缓释尿素和生产方法及其应用无效
申请号: | 201110003090.6 | 申请日: | 2011-01-07 |
公开(公告)号: | CN102173962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9-07 |
发明(设计)人: | 倪晓宇;吴跃进;吴林;余立祥;邱冠男;张红;吴正岩;蔡冬清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C05G3/08 | 分类号: | C05G3/08 |
代理公司: | 安徽合肥华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4112 | 代理人: | 余成俊 |
地址: | 230031 安徽***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内置 网型缓释 尿素 生产 方法 及其 应用 | ||
技术背景
本发明涉及一种内置网型缓释尿素和生产工艺及其应用,属于化工生产领域。
背景技术
氮是作物生长的最重要的营养元素,尿素是氮肥的最主要的品种。尿素适用于一切作物和所有土壤,可用作基肥和追肥,旱水田均能施用。但是,尿素在转化前是分子态的,不能被土壤吸附,随水流失,转化后形成的氨也易挥发,氮在土壤中的损失太高,利用率仅有30%~40%,肥效期仅有50天左右,在造成浪费的同时也对大气环境、水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是严重的面源污染源。长期以来,为了提高尿素的利用率,人们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生产了如包裹尿素、长效尿素、稳定尿素等产品,在提高氮利用率方面均获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由于其成本较高、工艺复杂和可能造成环境的二次污染等问题,限制了推广应用。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在于提供一种新的缓释尿素品种,它既有较高的氮利用率和较长的肥效期,提高了作物对氮素的吸收利用,增加了产量,同时减少了施肥造成的环境面源污染,它还具有成本低廉、工艺简单的特点,适于推广应用。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上述的稳定尿素的生产工艺及其在复合肥生产中的应用。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内置网型缓释尿素,其特征在于其组成原料的重量份为:在尿素生产工艺中添加内置网型结构形成组分P与内置网型结构支撑组分A的一种或者内置网型结构形成组分P与内置网型结构支撑组分A的混合物,其有效组分按重量百分比计为:
尿素: 89.5%~98.9%
内置网型结构形成组分P:0.1‰~5‰
内置网型结构支撑组分A:1%~10%
所述的内置网型结构形成组分P与内置网型结构支撑组分A不同时为0。
所述的内置网型缓释尿素,其特征在于:
所述的内置网型结构形成组分P为选自P1、P2成分或其混合物:
P1具有枝状或网状结构的天然大分子材料:淀粉、纤维素、壳聚糖、木质素黄原胶、腐殖酸;
P2人工合成的具有枝状或网状结构的高分子聚合物及其衍生物:聚丙烯酰胺、聚丙烯酸、聚丙烯酸盐、聚乙烯醇、聚乳酸;
所述的内置网型结构支撑组分A为选自A1、A2成分或其混合物:
A1无机硅酸盐矿物:凹凸棒土、高岭土、硅藻土、硼润土、沸石、石棉、云母、滑石;
A2含有部分硅氧结构的工农业生产废弃物:粉煤灰、秸秆及秸秆煅烧物、工业尾矿。
所述的内置网型缓释尿素的生产方法,其特征在于:尿素生产二蒸阶段后的尿素融浆即脲浆中加入内置网型结构形成组分P(如聚丙烯酰胺)与内置网型结构支撑组分A(如改性凹凸棒土)的一种或者内置网型结构形成组分P与内置网型结构支撑组分A的混合物,加入方式有:
(1)内置网型结构形成组分P,固体形式者以粉体输送泵加入尿素融浆管道中,液体形式者以液体输送泵加入尿素融浆管道中,使其在输送过程中与脲浆混合均匀;内置网型结构支撑组分A则加入造粒喷头前的搅拌槽或管式混合器,使其与脲浆混合均匀,最后通过高塔造粒工艺,制成内置网型缓释尿素产品;
(2)内置网型结构形成组分P,与脲浆混和形成一定浓度的均匀溶液,然后泵入尿素融浆管道中;内置网型结构支撑组分A加入造粒喷头前的搅拌槽或管式混合器,使其与脲浆混合均匀,最后通过高塔造粒工艺,制成内置网型缓释尿素产品;
(3)内置网型结构形成组分P或内置网型结构支撑组分A或内置网型结构形成组分P与内置网型结构支撑组分A的混合物加入造粒喷头前的搅拌槽或管式混合器,使其与脲浆混合均匀,然后通过高塔造粒工艺,制成内置网型缓释尿素产品。
所述的内置网型缓释尿素在尿基复合肥生产中应用,其特征在于:加入方式为在尿素融浆中先加入内置网型结构形成组分P,使其与尿素融浆混合均匀后,将尿素融浆喷入复合肥原料或复合肥原料与内置网型结构支撑组分A的混合物中,滚筒造粒得到内置网型缓释复合肥。
在实际的生产过程中,需增加加料仓、溶解槽、计量泵、粉体输送泵、液体输送泵、压力泵等设备,使内置网型结构形成组分P和内置网型结构支撑组分A按比例准确、均匀的加入到生产系统中。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未经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003090.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