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射频横向扩散N型MOS管及其制造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110004194.9 | 申请日: | 2011-01-11 |
公开(公告)号: | CN102254946A | 公开(公告)日: | 2011-11-23 |
发明(设计)人: | 高怀;陈文兰;田婷;孙晓红;王晓彧 | 申请(专利权)人: | 苏州英诺迅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L29/78 | 分类号: | H01L29/78;H01L29/06;H01L21/336;H01L21/285 |
代理公司: | 苏州创元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32103 | 代理人: | 范晴 |
地址: | 215123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射频 横向 扩散 mos 及其 制造 方法 | ||
1.一种射频横向扩散N型MOS管,在P型衬底(10)上设有P型外延层(11),在P型外延层(11)上设有N型漂移区(14),在P型外延层(11)上且位于N型漂移区(14)的相邻两端分别设置N型漏(15)和P型沟道(13),在P型沟道(13)的表面包覆有栅氧层(171),在栅氧层(171)的表面包覆有多晶硅栅(17),在所述多晶硅栅(17)的表面包覆有第一场氧化层(172),其特征在于:在所述N型漂移区(14)上设有阶梯浅沟槽隔离氧化层,所述阶梯浅沟槽隔离氧化层包括位于N型漂移区(14)之上的第二浅沟槽隔离氧化层(142)和位于第二浅沟槽隔离氧化层(142)之上的第一浅沟槽隔离氧化层(141);在所述阶梯浅沟槽隔离氧化层的表面包覆有第二场氧化层(173),在所述第一场氧化层(172)的表面包覆有金属场极板(18),所述金属场极板(18)将第一场氧化层(172)和第二场氧化层(173)分隔。
2.根据权利要求1中所述的一种射频横向扩散N型MOS管,其特征在于:在所述N型漏(15)上设置金属电极(19),在所述P型衬底(10)上还设置有P型下沉区(12),在P型下沉区(12)的表面包覆金属场极板(18)。
3.根据权利要求1中所述的一种射频横向扩散N型MOS管,其特征在于:在所述P型外延层(11)上设有N型源(16),所述N型源(16)与所述P型沟道(13)相邻,在所述N型源(16)的表面包覆金属场极板(18)。
4.一种射频横向扩散N型MOS管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S1:制备重掺杂的P型衬底(10),并在P型衬底(10)上生长P型外延层(11);
步骤S2:在P型外延层(11)上进行P型重掺杂、N型轻掺杂和P型掺杂,分别形成P型下沉区(12)、N型漂移区(14)、P型沟道(13),再进行源、漏N型杂质注入,形成N型源(16)和N型漏(15);
步骤S3:在N型漂移区(14)的上部刻蚀形成第一层浅沟槽;在N型漂移区(14)的中部区域且位于第一层浅沟槽的下方刻蚀形成第二层浅沟槽,再在第一层浅沟槽和第二层浅沟槽内淀积氧化层,分别形成第一浅沟槽隔离氧化层(141)和第二浅沟槽隔离氧化层(142),构成阶梯浅沟槽隔离氧化层;
步骤S4:在P型沟道(13)的表面干热氧化生长并形成栅氧层(171),在栅氧层(171)上淀积有多晶硅栅(17),在阶梯浅沟槽隔离氧化层的上表面及多晶硅栅(17)的两侧和上表面湿热氧化生长并形成第一场氧化层(172),使第一场氧化层(172)覆盖在第一浅沟槽隔离氧化层(141)的表面;
步骤S5:在第一场氧化层(172)中刻孔,并淀积金属铝,刻铝形成金属场极板(18)和金属电极(19);所述金属场极板(18)包覆在P型下沉区(12)、N型源(16)及场氧化层(172)的表面;所述金属电极(19)覆盖在所述N型漏(15)的表面。
5.根据权利要求4中所述的一种射频横向扩散N型MOS管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2中,在所述P型外延层(11)内注入杂质硼,分别形成P型下沉区(12)和P型沟道(13),并注入杂质磷,形成N型漂移区(14);对P型沟道(13)与N型漂移区(14)在氮气环境下进行扩散。
6.根据权利要求4中所述的一种射频横向扩散N型MOS管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3中,在N型漂移区(14)的上部用HF溶剂湿法二次刻蚀并淀积氧化层,形成第一浅沟槽隔离氧化层(141)和第二浅沟槽隔离氧化层(142)。
7.根据权利要求4中所述的一种射频横向扩散N型MOS管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4中,在P型沟道(13)的表面进行干热氧化生长,形成第三氧化层;并在第三氧化层上淀积多晶硅层,然后注入杂质磷,刻蚀掉P型沟道(13)上部两侧多余的第三氧化层和多晶硅层,分别形成栅氧层(171)和多晶硅栅(17)。
8.根据权利要求4中所述的一种射频横向扩散N型MOS管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2中,在P型下沉区(12)与P型沟道(13)之间的区域注入杂质砷,形成N型源(16),并在N型漂移区(14)内注入杂质砷,形成N型漏(15)。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苏州英诺迅科技有限公司,未经苏州英诺迅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004194.9/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同类专利
- 专利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