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小白菊内酯作为血小板活化因子拮抗剂的用途无效
申请号: | 201110005193.6 | 申请日: | 2011-01-12 |
公开(公告)号: | CN102579426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7-18 |
发明(设计)人: | 韩颖 | 申请(专利权)人: | 韩颖 |
主分类号: | A61K31/365 | 分类号: | A61K31/365;A61P7/02;A61P9/10;A61P1/18;A61P1/16;A61P1/04;A61P17/06;A61P31/18;A61P37/02;A61P31/04;A61P11/06;A23L1/30 |
代理公司: | 北京双收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41 | 代理人: | 卢新 |
地址: | 650106 云南省昆*** | 国省代码: | 云南;5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白菊 内酯 作为 血小板 活化 因子 拮抗剂 用途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天然化合物小白菊内酯(Parthenolide)在医药技术领域的新用途,特别是其作为血小板活化因子(PAF)拮抗剂的新应用。
背景技术
小白菊内酯(Parthenolide)是天然来源的倍半萜内酯化合物,其结构式如下:
化学名:Oxireno[9,10]cyclodeca[1,2-b]furan-9(1aH)-one,2,3,6,7,7a,8,10a,10b-octahydro-1a,5-Dimethyl-8-methylene-,[1aR-(1aR*,4E,7aS*,10aS*.10bR*)]-
分子式:C15H20O3
分子量:248.32
小白菊内酯最早由菊科植物小白菊中分离得到,故定名为小白菊内酯。其后发现在菊科和木兰科多种植物中均存在,如黑柄春黄菊Anthemis melampodina,银扇叶菊蒿Tanacetumargenteum(Lam.)Willd.subsp.flabellifolium(Boiss.et.Heldr.)Grieson,密集菊蒿T.densumsubsp.amani Heywood,玉兰Magnolia denudate Desr.,荷花玉兰M.grandiflora L.,台湾含笑Michelia compressa(Maxim.),印度含笑M.nilagirica var.walkeri Hook f.&Thoms.等。被证明有抗炎,抑制平滑肌收缩,抑制环氧化酶-2和细胞活素表达,抑制血栓素,细胞毒等多种生理活性。2005年公开的一项研究发现小白菊内酯的抗肿瘤作用机制非常独特,是目前发现的唯一可以作用于白血病干细胞的化合物。
血小板活化因子(PAF,Platelet Activating Factor)是一种具有生物活性的脂质递质,1972年由Bemreniste等发现。最初被认为与血小板的聚集和分泌有关,其诱导的血小板聚集过程不依赖于腺苷二磷酸(AD P)或花生四烯酸(AA)的代谢产物TXA2,被认为是诱导血小板聚集的第三条途径,但进一步研究表明,PAF特殊的受体与G蛋白耦联发生作用,PAF受体还与细胞内信号传导途径有关,发挥着多种多样的生物功能。
PAF是目前已知最具特异性的血小板活化的标志物,也是最强的血小板聚集剂,在体内有着类似于激素的广泛生物学活性,在启动和扩大血栓形成中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内皮细胞分泌的血小板活化因子也是血小板、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的强激活剂,诱导血小板与炎症部位的内皮细胞粘附,同时还能趋化白细胞穿过单层内皮细胞;增加微血管的通透性,在炎症及哮喘等疾病中起重要作用。PAF发挥生物学效应主要是通过细胞膜表面的PAF受体(PAFR)结合而实现,其细胞内信息传递主要是由G蛋白介导,PAF通过与G蛋白耦联,激活磷脂酶C,引起储存池中Ca2+释放和血小板细胞骨架重组,使血小板活化,导致血管收缩,通透性增高,微循环障碍及炎性反应;PAF还可促进AA代谢产生TXA2,促进颗粒释放ADP、5-HT等进一步增强炎性反应和血小板聚集。PAF使血小板和中性粒细胞聚集;促使多种细胞使之产生趋化性及化学激动;参与呼吸暴发和超氧化物的形成、蛋白质的磷酸化;作用于蛋白激酶C(Protein Kinase C,PKC)、花生四烯酸及磷酸肌醇的代谢;促使糖原的分解;促使肿瘤坏死因子的产生等。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韩颖,未经韩颖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005193.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