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面光源装置及液晶显示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110005904.X | 申请日: | 2011-01-13 |
公开(公告)号: | CN102155677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8-17 |
发明(设计)人: | 石川贵子;田上靖宏;篠原正幸;上野佳宏 | 申请(专利权)人: | 欧姆龙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F21S8/00 | 分类号: | F21S8/00;F21V8/00;G02F1/13357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柳沈律师事务所 11105 | 代理人: | 刘晓迪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光源 装置 液晶 显示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面光源装置及液晶显示装置,具体而言,涉及能够消除发光面的亮度不均同时实现射出光的窄指向性,并且可实现发光面的均匀和高亮度化的面光源装置、和使用该面光源装置的液晶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关于专利文献1)
为了将用于液晶显示装置等的背光灯薄型化,需要省略光扩散片材等附加的片材,同时,使导光板自身的厚度变薄。
但是,在将导光板的厚度减薄时,由于导光板变得像片材那样薄,所以导光板容易产生翘曲。而且,在导光板容易翘曲时,背光灯的安装变得困难,同时,光有可能从导光板的翘曲处漏光。因此,作为防止变薄的导光板翘曲的方法,有在导光板与液晶显示面板之间不夹入空气层,而通过粘接剂等将导光板粘贴在液晶显示面板的背面的方法。
作为在液晶显示面板的背面粘接导光板的液晶显示装置,例如在专利文献1的比较例1(参照专利文献1的图3)中有所记述。该液晶显示装置11中,如图1所示,作为导光板12,使用两面平滑的丙烯酸板(折射率1.49),并且使用折射率比导光板12高的连接层13(折射率1.51的二液固化型硅酮)将导光板12按照不夹入空气层的方式粘贴在散射型液晶显示面板14的背面。另外,在与导光板12的两端面相对的位置分别设有由冷阴极管构成的光源15。
在该液晶显示装置11中,如图2(a)所示,从光源15射出后进入到导光板12中的光L从导光板12向连接层13透过,进而向液晶显示面板14射入并通过以处于散射状态(白浊状态)的像素进行散射,由此向前方射出,使该像素发光。
但是,在这种液晶显示装置中,由于连接层13的折射率比导光板12的折射率高,因此,如在图2(a)中以虚线表示的光L那样,在连接层13与导光板12的界面,光不进行全反射。因此,射入到导光板12的光L不能在导光板12内进行导光,在光源15的附近从液晶显示面板14射出。其结果是,如图2(b)的亮度分布所示,在接近光源15的位置,发光亮度高且明亮,但在远离光源15(即,光源15之间的中央部分)的位置,发光亮度降低而变暗。
为了消除如上所述的发光亮度的不均,在专利文献1记载的第一实施例(参照专利文献1的图1)中,如图3所示,在导光板12的表面局部地形成折射率比导光板12低的薄膜16,并且在接近光源15的位置增大薄膜16的面积率,在远离光源15的位置减小薄膜16的面积率。另外,形成薄膜16的导光板12经由折射率比导光板12高的连接层13粘贴在液晶显示面板14的背面。在此,导光板12由折射率为1.49的丙烯酸板形成,作为薄膜16,使用折射率为1.41的二液固化型硅酮,作为连接层13,使用折射率为1.51的二液固化型硅酮。
在专利文献1的第一实施例中,由于在导光板12的表面形成有薄膜16,所以导光板12内的光在导光板12与薄膜16的界面进行全反射,由此在导光板12内进行导光。而且,由于在接近光源15的位置,薄膜16的面积率大,所以通过薄膜16间从液晶显示面板14射出的光的比率变小,在达到的光量少的远离光源5的位置,由于薄膜16的面积率小,所以通过薄膜16间从液晶显示面板14射出的光的比率变大,其结果,实现液晶显示装置的显示面整体的发光亮度的均匀。
另外,在专利文献1记载的第二实施例(参照专利文献1的图2)中,如图4所示,在导光板12的表面局部地形成棱形的凹凸7,同时,在接近光源15的位置,凹凸17的表面粗俗度降低,在远离光源15的位置,凹凸17的表面粗糙度提高。另外,形成有凹凸17的导光板12经由折射率比导光板12低的连接层13粘贴在液晶显示面板14的背面。在此,导光板12由折射率为1.49的丙烯酸板形成,作为连接层13,使用折射率为1.41的二液固化型硅酮。
在专利文献1的第二实施例中,由于连接层13的折射率比导光板12的折射率低,所以导光板12内的光通过在导光板12表面的平滑区域内进行全反射而被封入到导光板12内,在导光板12内进行导光。另一方面,射入到凹凸17的光通过由凹凸17进行散射,向连接层13内透过,进而,以液晶显示面板14的处于散射状态的像素进行散射并进行发光。而且,由于在接近光源15的位置,凹凸17的表面粗糙度低,所以由凹凸17进行散射而从液晶显示面板14射出的光的比率变小,在到达的光量少的远离光源15的位置,凹凸17的表面粗糙度高,因此,由凹凸17进行散射而从液晶显示面板14射出的光的比率变大,其结果是,在液晶显示装置的显示面整体实现发光亮度的均匀。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欧姆龙株式会社,未经欧姆龙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005904.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