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费托合成催化剂、制备及其应用无效
申请号: | 201110006603.9 | 申请日: | 2011-01-13 |
公开(公告)号: | CN102580745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7-18 |
发明(设计)人: | 吴玉;李学锋;夏国富;周健;王奎;王倩;刘斌;孙霞;侯朝鹏;李明丰;聂红;李大东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B01J23/75 | 分类号: | B01J23/75;B01J23/89;C10G2/00 |
代理公司: | 中国专利代理(香港)有限公司 72001 | 代理人: | 王景朝;庞立志 |
地址: | 100728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合成 催化剂 制备 及其 应用 | ||
1.一种费托合成催化剂,含有载体和负载在该载体上的选自铁和/或钴活性金属组分,其特征在于,所述载体为一种含炭的多孔性耐热无机氧化物成型物,以所述载体为基准,所述载体的炭含量为0.01-4.5重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催化剂,其特征在于,以所述载体为基准,所述载体的炭含量为0.05-2.5重量%。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催化剂,其特征在于,以所述载体为基准,所述载体的炭含量为0.1-1.5重量%。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催化剂,其特征在于,所述多孔性耐热无机氧化物选自氧化铝、氧化硅、氧化钛、氧化镁、氧化铝-氧化镁、氧化硅-氧化铝、氧化硅-氧化镁、氧化硅-氧化锆、氧化硅-氧化钍、氧化硅-氧化铍、氧化硅-氧化钛、氧化硅-氧化锆、氧化钛-氧化锆、氧化硅-氧化铝-氧化钍、氧化硅-氧化铝-氧化钛、氧化硅-氧化铝-氧化镁、氧化硅-氧化铝-氧化锆、天然沸石、粘土和它们的改性物中的一种或几种。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催化剂,其特征在于,所述多孔性耐热无机氧化物选自氧化铝、氧化硅、氧化硅-氧化铝和它们的改性物中的一种或几种。
6.根据权利要求1、4或5任一项所述的催化剂,其特征在于,所述多孔性耐热无机氧化物的比表面积为100-250米2/克,孔容为0.3-0.8毫升/克。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催化剂,其特征在于,所述成型物的平均粒径为20-150微米,其中,小于20微米的颗粒体积分数为不大于10%。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催化剂,其特征在于,所述成型物的平均粒径为30-120微米。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催化剂,其特征在于,所述成型物的平均粒径为40-90微米。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催化剂,其特征在于,以氧化物计并以催化剂为基准,所述选自铁和/或钴金属组分的含量为5~70重量%。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催化剂,其特征在于,以氧化物计并以催化剂为基准,所述选自铁和/或钴金属组分的含量为10~50重量%。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催化剂,其特征在于,以氧化物计并以催化剂为基准,所述选自铁和/或钴金属组分的含量为12~30重量%。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催化剂,其特征在于,所述催化剂中含有选自La、Zr、Ce、W、Cu、Mn、或K中的一种或几种助剂金属组分,以元素计并以所述催化剂为基准,所述助剂金属组分的含量不超过10重量%。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催化剂,其特征在于,所述助剂金属组分选自La、Zr、W或Mn中的一种或几种,以元素计并以所述催化剂为基准,所述助剂金属组分的含量不超过6重量%。
15.根据权利要求1或13所述的催化剂,其特征在于,所述催化剂中含有选自Ru、Rh、Pd、Os、Ir、Pt、Ag或Au中的一种或几种助剂金属组分,以元素计并以所述催化剂为基准,所述助剂金属组分的含量不超过0.3重量%。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催化剂,其特征在于,所述助剂金属组分选自Ru、Pt或Au中的一种或几种,以元素计并以所述催化剂为基准,所述助剂金属组分的含量不超过0.15重量%。
17.一种费托合成催化剂的制备方法,包括制备载体并在载体上负载选自铁和/或钴的活性金属组分,其特征在于,所述载体为一种含炭的多孔性耐热无机氧化物的成型物,以所述载体为基准,所述炭的含量为0.01-4.5重量%,所述载体的制备方法包括:
(1)制备多孔性耐热无机氧化物的成型物;
(2)将步骤(1)得到的成型物与炭的前体化合物接触;
(3)焙烧步骤(2)得到的产物,得到所述含炭的多孔性耐热无机氧化物载体;
其中,所述炭的前体化合物选自糖类,有机酸类,醇类,酯类、烃类化合物中的一种或几种,以所述载体为基准,所述步骤(2)的接触和步骤(3)焙烧使所述载体中炭的含量为0.01-4.5重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未经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006603.9/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埋弧焊送丝盘机构
- 下一篇:一种多规格兼容喷洒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