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合成喹唑啉-4(3H)-酮的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110007746.1 | 申请日: | 2011-01-14 |
公开(公告)号: | CN102584718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7-18 |
发明(设计)人: | 李加荣;唐健红;刘长娥;史大昕;张奇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C07D239/91 | 分类号: | C07D239/91;C07D239/90;C07D405/04;C07D401/0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0081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合成 喹唑啉 方法 | ||
(一)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经由邻氨基芳香腈与醛的反应制备喹唑啉-4(3H)-酮(英文名quinazoline-4(3H)-ones)的方法,属于药物合成领域。
(二)背景技术
喹唑啉4(3H)酮类杂环化合物具有良好的生物活性和药物活性,是一类重要的天然产物及医药和精细化工中间体,可用于各种药物的合成。例如,化合物A[2-甲基-喹唑啉-4(3H)-酮]是天然产物,提取于Bacillus cereus(Antibiot,1991,44,111),化合物B[2-(4-羟基丁基)喹唑啉-4(3H)-酮]来自于Dichroafebrifuga(Chin.Pharm.Sci.2000,9,116)。化合物C[3-(2-氯苯基)-6-氟喹唑啉-4(3H)-酮]是一种潜在的AMPA的拮体受抗剂(Bioorg.Med.Chem.Lett.2000,10,1203;J.Med.Chem.2001,44,1710);化合物D[2-甲基-3-o-苯甲基喹唑啉-4(3H)-酮](J.Med.Chem.1990,33,161;J.Indian Chem.Soc.1951,28,344)可作为镇静催眠药;化合物E[3-(2,6-二氯苯基)-2-乙基喹唑啉-4(3H)-酮](Bull Soc.Chim.Fr.1959,1889)可为止咳药;化合物F[2-(2-(吡啶-2-基)乙烯基)-3-o-苯甲基喹唑啉-4(3H)-酮](Bioorg.Med.Chem.Lett.2001,11,177)为镇痉剂。
喹唑啉-4(3H)-酮类常用的合成方法主要有:
(1)以2-氨基苯甲酸和二氯化硫酰及苯基乙酰胺在以苯为溶剂下反应得到2-苯甲基-4a,5-二氢喹唑啉-4(3H)-酮(反应步骤如图)(J.Am.Chem.Soc.1977,99,2306)。该方法反应时间长,后处理复杂。
(2)以2-氨基苯甲腈和醛为原料,在氧化铝作用下,微波反应中间体2-氰基苯酰胺,再在丙酮-水溶液中反应生成喹唑啉-4(3H)-酮(Indian J.Chem.,Sect B,2008,47B,1876)。
(3)由二溴苯甲酸和盐酸乙酰脒为原料,在碘化铜和碳酸铯的作用下,生成2-甲基喹唑啉-4(3H)-酮。(Angew.Chem.Int.Ed.2009,48,348)
(4)以2-氨基苯甲酰胺为原料,经二步反应后得到2-乙烯基喹唑啉-4(3H)-酮。(Tetrahedron,2000,56,7245)
(5)1-芳基-4-二甲氨基-2-苯基-1,3-二氮杂-1,3-丁二烯和苯基异氰酸酯为原料,在甲苯中回流反应4天后得到喹唑啉-4(3H)-酮。(Heterocycles,1997,45,1309)
综上所述,已知的喹唑啉-4(3H)-酮的合成方法中,或温度较高、或反应时间较长、或所需试剂价格昂贵,难于保存,稳定性差,使用操作繁琐,后处理复杂。这些不足对这类化合物的合成尤其是工业化生产带来了诸多不便。
(三)发明内容
本发明涉及一种合成喹唑啉-4(3H)-酮化合物的新方法,即采用2-氨基苯甲腈与醛反应,生成目标化合物。反应通式为:
其中R1、R2、R3、R4为H、F、Cl、Br、I、烷基、烷氧基、硝基、4,5-OCH2O-、四次甲基;R5为H、烷基、苯基、杂原子芳香基;所使用的碱为有机碱或者无机碱,其中较优的是,但不限于:二乙胺、三乙胺、醋酸铵、氢氧化钠(钾)、醇钠(钾);所选的溶剂,较优的是,但不限于:1,4-二氧六环,苯,甲苯,二甲苯,四氢呋喃,环己烷,正己烷。2-氨基苯甲腈、醛、反应介质以及碱的加入顺序可以任意互换。
制备过程为:
(一)加料
将摩尔比为1∶1~1∶1.5的2-氨基苯甲腈与醛的混合物加入反应容器中,加入用量为2-氨基苯甲腈1~500倍的溶剂作为反应介质。反应介质为,但不限于1,4-二氧六环,苯,甲苯,二甲苯,环己烷,正己烷,四氢呋喃的一种。然后加入用量为邻氨基苯甲腈1∶0.01~1∶5倍的碱。所使用的碱为有机碱或者无机碱,其中较优的是,但不限于:二乙胺、三乙胺、醋酸铵、氢氧化钠(钾)、醇钠(钾)。2-氨基苯甲腈、醛、反应介质以及碱的加入顺序可以任意互换。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理工大学,未经北京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007746.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