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纤维增强热塑性复合材料的成型工艺有效
申请号: | 201110021297.6 | 申请日: | 2011-01-19 |
公开(公告)号: | CN102166826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8-31 |
发明(设计)人: | 陈刚;范欣愉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B29C70/34 | 分类号: | B29C70/34 |
代理公司: | 北京鸿元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327 | 代理人: | 陈英俊 |
地址: | 315201 浙江***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纤维 增强 塑性 复合材料 成型 工艺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复合材料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纤维增强热塑性复合材料的成型工艺方法。
背景技术
与热固性树脂基复合材料相比,热塑性树脂基复合材料具有优良的韧性和损伤容限、良好的耐环境性和阻燃性能、真空条件下挥发份低、热释放速率低、成型周期短、可多次成型和连续修补方便等优点。热塑性树脂基复合材料具有十分诱人的发展前景,可应用于使用环境较为苛刻,承载能力要求较高的场合。
目前,已开发出的纤维增强热塑性树脂基复合材料的成型工艺已达20多种,常用的成型工艺有冲压成型工艺、层压成型工艺、辊压成型工艺、拉挤成型工艺、缠绕工艺和真空模压成型工艺等。各种成型工艺中,除拉挤和缠绕等机械化程度高的成型工艺外,其余均存在一个热塑性预浸带的制备和铺放问题,热塑性预浸带的制备不仅需要专用设备,而且在产品成型中增加了中间加工工序,另外,热塑性预浸带与热固性预浸带不同,热塑性预浸带不具备自粘性,而且浸渍良好的预浸带通常具有较高的刚性,这对产品成型过程中预浸带的铺放工艺增加了很大的技术难度。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纤维增强热塑性复合材料的成型工艺,该工艺具有减少预浸带制备的中间工序、避免刚性预浸带铺放带来的技术难度、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的优点。
本发明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纤维增强热塑性复合材料的成型工艺,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1:在由模具模板、周边的密封腻子和真空袋构成的密闭空间内设置待成型的制件,制件由纤维增强材料铺覆而成,制件的上面依次铺设脱模布和导流网格,制件的下面铺设或涂覆脱模材料,制件宽度方向的一侧设置注胶管,另一侧设置一沿制件长度方向并平行于该侧端面的真空管路,在真空管路与制件之间设置透气材料;
步骤2:通过真空管路向密闭空间内抽真空,同时将模具模板温度升至注胶温度待注胶,所述的注胶温度为50℃~250℃;
步骤3:继续通过真空管路向密闭空间内抽真空,将温度为50℃~250℃,粘度为0.15Pa·s~1.0Pa·s的熔融状热塑性树脂或该热塑性树脂的前躯体从注胶管注满制件,然后保温聚合或降温冷却成型。
所述的热塑性树脂包括尼龙6(PA6)、尼龙12(PA12)、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PBT)、聚氨酯(PU)、聚丙烯(PP)、聚乙烯(PE)、聚氯乙烯(PVC)、聚苯硫醚(PPS)或聚醚醚酮(PEEK)。
所述的纤维增强材料包括玻璃纤维、碳纤维、芳纶纤维中的一种或两种以上的混合物。
所述的热塑性树脂中含有助剂,所述的助剂是催化剂、引发剂、阻燃剂、抗静电剂、增韧剂、着色剂、抗氧剂中的一种或两种以上的混合物。
所述的纤维增强热塑性复合材料的组分与含量优选为:热塑性树脂29%~70%,纤维增强材料10%~70%,助剂1%~20%。
所述的导流网格优选是由塑料或金属线型材料编制成的片状网格结构。
所述的导流网格优选在制件表面不完全铺满,距制件另一端面距离为5mm~50mm,以便将热塑性树脂胶液充分浸透制件厚度。
所述的透气材料优选是毡或玻璃纤维织物。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纤维增强热塑性复合材料的成型工艺无需预先制备预浸带,只需将一定温度下具有一定粘度的热塑性树脂在真空作用下注入纤维增强体浸润、然后在高温下保温聚合或降温冷却成型即可,因此该工艺简单易行、成本低、效率高,利用该工艺制得的制件易成型,而且具有优良的韧性及损伤容限。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纤维增强热塑性复合材料的成型工艺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图1是本发明纤维增强热塑性复合材料的成型工艺结构示意图。其中的附图标记为:密封腻子1、真空袋2、注胶管3、导流网格4、脱模材料5、制件6、脱模布7、透气材料8、真空管路9、模具模板10。
以12K碳纤维平纹布为增强材料,尼龙6为热塑性树脂,通过真空辅助成型工艺制备尺寸为400mm×400mm×3mm的板件。
步骤1:纤维增强体封装,管路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021297.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多功能的智能救生系统
- 下一篇:CIGS太阳能光电池及其制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