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横向排水方形地漏无效
申请号: | 201110022702.6 | 申请日: | 2011-01-20 |
公开(公告)号: | CN102071737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5-25 |
发明(设计)人: | 王岩;孙俊峰;申岭;张红梅;杨俊武;杨琳;刘建锋;陶义;张涛;李昭;张帆;王冰;高正国;马娜;贺洁;李晓军;王娜;蒋秋鸾;韩华亮;毛文杰;刘新燕;刘申;冯庆庆;谢艳君;侯建林;张卫东;吕黎涛;李建华;刘建华;祝素涵;史宪书;冯军强;杨帆;李庆磊;刘宪武 | 申请(专利权)人: | 刘宪武 |
主分类号: | E03F5/04 | 分类号: | E03F5/04;E03C1/284;E03C1/282 |
代理公司: | 郑州天阳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41113 | 代理人: | 聂孟民 |
地址: | 450007 河南省郑***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横向 排水 方形 地漏 | ||
一、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建筑物室内地面排水器具,特别是建筑物各层地面排水用的横向排水方形地漏(square floor drain),它适用于居民楼、办公楼、商厦、宾馆、会堂、医院、学校的厕所、盥洗室、浴室、开水房、厨房等处所。
二、背景技术
建筑物室内各楼层中,凡有给排水管道及卫生器具的处所,其地面都必须设置地漏,以随时排除泼撒、溅落或泄漏在地面上的废水。
早期的地漏是管式存水弯地漏,它由上下两部分组成:上部为带箅子的集水喇叭口,其功能是收集废水并把较大的杂物阻挡在箅子上,下部为管式存水弯,即水封装置,水封高度应为50-100mm,其功能是有效防止下水道中的有毒害的臭气进入室内。这种地漏,因管式存水弯前有一段约0.3m的垂直进水管道,可以形成充足的排水水头,因此排水迅速,即使有大量废水待排,卫生间内地面上也不会滞留积水;这种地漏的不足之处是结构分散,管式存水弯尺寸较大,不可能与集水喇叭口一起预埋在钢筋砼楼板内,而必须穿越楼板之后设置在楼板下,这就造成了渗漏滴水的隐患。
后来出现了将前述地漏的上下两部分合二为一的钟罩式(或称扣碗式)地漏,其原理是把管式存水弯的垂直进水管伸入喇叭口内,其顶部管口低于喇叭口顶面,再用一个钟罩扣在管口上,形成了环形水封,钟罩的三个支撑足位于过水通道内,使钟罩的下沿不致阻断过水通道。这样“改进”以后,地漏的结构确实紧凑了,但未消除存水弯穿越楼板而造成的渗漏滴水隐患,更严重的是,正常使用效果也恶化了。专业技术部门对这种“改进”给以负面评价。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给水排水设计手册第2册室内给水排水》(核工业部第二研究设计院主编,1986.12)第349页的评价是:“目前流行的钟罩式地漏,因水封过浅,易被蒸发,且易堵塞,不易达到卫生要求,需设法改进结构设计。”第351页的评价是:“碗式存水弯即通常用的地漏,用于排除地面冲洗水。目前在旅馆、办公楼等公共建筑物的厕所、卫生间、盥洗室内凡装设钟罩式地漏的,扣碗均被扔掉。每个地漏就变成通气管道,管道中的有害气体窜入室内,危害人们的身体健康。根据我国目前的管理水平,建议在旅馆、办公楼的卫生间、盥洗室、厕所等公共场所不采用水封浅的地漏。”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给水排水设计手册第10册器材与装置》(中国市政工程华北设计院主编,1986.12)第652页载有这种地漏的图形和尺寸表,图形上扣碗的下沿没有支撑足,这样水流无法通过,图形上显示的H1=50mm,似乎是水封高度,实际上是垂直排水管口顶面与喇叭口内底面之高差,必须扣除支撑足高度20mm之后,才是水封高度。对最常用的φ50扣碗式地漏进行实际测量后,证实其真实的水封高度约为30mm,小于最低允许值50mm。实测的数据有:扣碗总高度60mm,包括支撑足高度20mm在内,支撑足共3个,每个宽20mm,扣碗顶面距垂直排水管口顶面高差约10mm,扣碗顶面距箅子顶面的高差约25mm,箅子的进水缝隙净宽约9mm。
在居民楼内装设的钟罩式地漏,同样存在严重后患,扣碗的3个支撑足经常挂扯缠绕杂物,因而使地漏堵塞,清除杂物时,必须用手指先拿掉箅子,再用五个手指伸进集水喇叭口抓取扣碗,扣碗的外壁脏臭腥滑,且有锥度,很难抓住,取出后用一只手拿着扣碗,另一只手清除挂扯缠绕在3个支撑足上的杂物,然后用水冲洗,十分麻烦而讨厌,每次清洗地漏后,都要用肥皂仔细洗涤手指和指甲。有些居民,为了防止下水道中的臭气进入室内,即防止过浅的水封因蒸发或别户排水时抽吸真空而破坏,只好每天早晚趁洗漱时向地漏中灌注一杯清水,其效果未必理想,只是无奈之举。
目前已有厂家对扣碗式地漏进行了技术改进,φ50扣碗式地漏的总高度由110mm增至182mm,水封高度由30mm增至50mm,取消了3个支撑足,但在扣碗顶盖下增加了3个肋条板以形成过水通道。这样改进后,解决了水封高度不够的问题,地漏容易堵塞的病因由支撑足转移到肋条板上,实际上并未解决。地漏高度超过楼板厚度,穿越楼板时渗漏滴水隐患更加严重。
彻底突破地漏的技术难题,消除其各种隐患和缺陷,实质上是完善其存水弯的技术课题。
目前已知的地漏存水弯有如下9种:
1、标准管式存水弯(φ50-φ125,铸铁制造,水封高度60mm):性能可靠,但结构分散,总体尺寸较大,垂直排水管穿越楼板,有渗漏滴水隐患;
2、广泛应用的扣碗式存水弯(φ40-φ150,铸铁制造,φ50的地漏水封高度约30mm):水封过浅,虽可改进加深,但3个支撑足或3个肋条板都会经常挂扯杂物,易堵塞,难清理,垂直排水管穿越楼板,有渗漏滴水隐患,广泛应用后发现问题严重;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刘宪武,未经刘宪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022702.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