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气水混合式灭火喷头有效
申请号: | 201110023105.5 | 申请日: | 2011-01-16 |
公开(公告)号: | CN102068780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5-25 |
发明(设计)人: | 孙涛;韩佳;王松;王忠义;栾刚;曲永磊;孙海鸥 | 申请(专利权)人: | 哈尔滨工程大学 |
主分类号: | A62C31/12 | 分类号: | A62C31/1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50001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南岗区*** | 国省代码: | 黑龙江;2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混合式 灭火 喷头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的是一种喷头,具体的说是一种用于消防灭火设施技术领域的灭火喷头。
背景技术
灭火喷头是消防灭火设施的重要组成部件,灭火喷头的性能直接影响着灭火的效果。
传统的喷水式灭火喷头用水量高,并且高速水流冲击着火体时会产生水流的迸溅现象,大大降低灭火效果。专利号ZL200820086893.6的改良结构的灭火喷头,其为一种固定于屋顶的喷淋式灭火喷头,通过加挡板回收利用了原本溅在墙上的水,但是它依然没有解决当高速水流直接冲击着火体表面时的水流迸溅问题,并且只适用于固定在墙壁使用,不适合手提式灭火系统,该种喷头喷射面积大,当着火体面积小时浪费大量水资源,且水渍损失大,除此当着火体为油类物质时,仅以水作为灭火剂将失去灭火效果。
二氧化碳灭火喷头应用广泛,如专利号ZL200620078102.6所提供的低压二氧化碳系统专用喷头,二氧化碳喷出后经过分流挡板向四周喷射,但是气化后的二氧化碳不能有效的覆盖在着火体表面,灭火剂用量大,造成了大空间的窒息效果,长时间使用容易造成火场人员发生窒息。
细水雾灭火系统效果好,但是,细水雾喷嘴结构复杂,细水雾系统压力高,对管路、配件、及水泵的工作压力要求相应提高。
目前使用的几种灭火喷头都存在一定的缺陷:灭火剂单一、对油类灭火效果差、灭火剂用量大、对保护对象和人有害、喷头结构复杂、对着火体覆盖性差、灭火效率低等缺点。因此需要一种结构简单、新型、高效的灭火喷头。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简单、不迸溅、对着火体覆盖性好、可用于油类灭火、灭火效率高、对人体无害的气水混合型灭火喷头。
本发明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
本发明气水混合式灭火喷头,包括外套筒,其特征是:还包括整流孔板、集水盘、混合腔、起泡丝网和密封圈,外套筒上开有注气孔,密封圈安装在外套筒底部,混合腔安装在外套筒内,混合腔上开有导气孔,混合腔与外套筒之间形成集气腔,集水盘安装在混合腔上,集水盘上布有节流小孔,整流孔板安装在集水盘上,整流孔板和集水盘之间形成腔体,起泡丝网安装于混合腔的下部。
本发明还可以包括:
1、所述的外套筒一端有与消防水管相连接的螺纹,注气孔位于外套筒的侧面,注气孔的数量为3-6个,外套筒上还设置固定混合腔的凸台和安装密封垫圈、封闭集气腔的凸缘。
2、所述的导气孔的数量为18-20个且均匀分布在混合腔上,混合腔为单层筒体,混合腔设置凸缘,混合腔下端直径小于上端直径,集气腔为楔形。
3、所述的集水盘上设置节流小孔和限位整流孔板的凸台。
4、所述的起泡丝网有1-2层。
本发明的优势在于:本发明结构简单,水气混合均匀,对着火体覆盖性好,灭火效率高尤其对油类物质灭火效果明显,对环境污染小。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混合式灭火喷头的剖面图;
图2为本发明外套筒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A-A剖面图;
图4为本发明混合腔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B-B剖面图;
图6为本发明集水盘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C-C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举例对本发明做更详细地描述:
实施方式1:
结合图1~7,本发明气水混合式灭火喷头的主要结构包括外套筒1、整流孔板2、集水盘3、混合腔4、起泡丝网5,其中混合腔4上有导气孔6,外套筒1上有注气孔7,外套筒1和混合腔4之间形成集气腔8,密封圈9装在外套筒1底部。
结合图1~3,外套筒1上均匀开有三个注气孔7,孔中心位于外套筒1下端3/7处,用于二氧化碳气体的注入;其上的内螺纹与消防水管相连接;螺纹下方有一圈凸台,用于固定混合腔4;外套筒1的下面有一凸缘,用于安放密封圈并封闭集气腔8。
结合图4~5,单层混合腔4上部有一圈凸缘,凸缘上表面用于限位集水盘3,凸缘下表面挡止于外套筒1的凸台;混合腔4下方与外套筒1下方的凸缘相接触,由密封圈9密封,防止漏气;混合腔4外壁下段外径逐渐减小,因此固定后与外套筒1形成一个楔形的集气腔8;混合腔4上均布18个导气孔6,导气孔6中心位于混合腔4下端2/5处,可以将集气腔8中的二氧化碳与水均匀混合;混合腔4下方安装两层起泡丝网5,用于将二氧化碳打成细小的气泡,与水流充分掺混。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哈尔滨工程大学,未经哈尔滨工程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023105.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