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聚氨基酸接枝共聚物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110023705.1 | 申请日: | 2011-01-21 |
公开(公告)号: | CN102153742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8-17 |
发明(设计)人: | 庄秀丽;丁建勋;肖春生;贺超良;汤朝晖;陈学思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C08G69/08 | 分类号: | C08G69/08;C08F120/34;C08F8/30;C08G69/48;C08B37/08 |
代理公司: | 北京集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27 | 代理人: | 魏晓波;逯长明 |
地址: | 130000 吉*** | 国省代码: | 吉林;2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氨基酸 接枝 共聚物 及其 制备 方法 | ||
1.一种聚氨基酸接枝共聚物,其主链由含有伯胺基的聚合物构成,支链由聚氨基酸构成,所述含有伯胺基的聚合物为聚(甲基丙烯酸-2-氨基乙酯·盐酸盐)、聚(L-赖氨酸)或壳聚糖,所述含有伯胺基的聚合物的数均分子量为500~50000,所述含有伯胺基的聚合物中伯胺重复单元与所述聚氨基酸中氨基酸重复单元的摩尔比为1∶10~500,所述聚氨基酸接枝共聚物的数均分子量为50000~2000000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聚氨基酸接枝共聚物,其特征在于,所述聚氨基酸为聚(L-谷氨酸)、聚(L-苯丙氨酸)或聚(L-赖氨酸)。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聚氨基酸接枝共聚物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含有伯胺基的聚合物与氨基酸-N-内羧酸酐在有机溶剂、搅拌的条件下反应,得到聚氨基酸接枝共聚物,其中,所述含有伯胺基的聚合物为聚(甲基丙烯酸-2-氨基乙酯·盐酸盐)、聚(L-赖氨酸)或壳聚糖,所述含有伯胺基的聚合物的数均分子量为500~50000,所述含有伯胺基的聚合物中的伯胺与氨基酸-N-内羧酸酐的摩尔比为1∶10~500。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氨基酸-N-内羧酸酐为γ-苯甲基-L-谷氨酸酯-N-内羧酸酐、L-苯丙氨酸-N-内羧酸酐或ε-苄氧羰基-L-赖氨酸-N-内羧酸酐。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氨基酸-N-内羧酸酐为γ-苯甲基-L-谷氨酸酯-N-内羧酸酐或ε-苄氧羰基-L-赖氨酸-N-内羧酸酐,还包括:
将所述聚氨基酸接枝共聚物脱保护。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聚(甲基丙烯酸-2-氨基乙酯·盐酸盐)按照以下方法制备:
甲基丙烯酸-2-氨基乙酯·盐酸盐在偶氮二异丁腈的作用下发生聚合反应,得到聚(甲基丙烯酸-2-氨基乙酯·盐酸盐)。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聚(L-赖氨酸)按照以下方法制备:
ε-苄氧羰基-L-赖氨酸-N-羧酸酐在伯胺引发剂的作用下发生开环聚合,得到聚(ε-苄氧羰基-L-赖氨酸);
将所述聚(ε-苄氧羰基-L-赖氨酸)脱保护,得到聚(L-赖氨酸)。
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有机溶剂为N,N-二甲基甲酰胺或N,N-二甲基乙酰胺。
9.根据权利要求3~8任意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含有伯胺基的聚合物的数均分子量为10000~40000。
10.根据权利要求3~8任意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含有伯胺基的聚合物中的伯胺与氨基酸-N-内羧酸酐的摩尔比为1∶100~400。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023705.1/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