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内燃机的控制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110025065.8 | 申请日: | 2011-01-13 |
公开(公告)号: | CN102128089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7-20 |
发明(设计)人: | 盐浦勇一郎 | 申请(专利权)人: | 铃木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F02D9/02 | 分类号: | F02D9/02 |
代理公司: | 上海市华诚律师事务所 31210 | 代理人: | 梅高强 |
地址: | 日本国静冈县***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内燃机 控制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关于车辆上搭载的内燃机的控制装置。
特别是关于,具有电子节气门系统的内燃机中,根据被人为操作的加速踏板或制动踏板的操作情况,控制内燃机的输出的控制装置的输出控制功能。
背景技术
电子节气门系统的控制装置,读入作为输入的通过加速器传感器(加速器开度传感器)检测到的加速器开度,根据该加速器开度,并根据其与其他条件的组合,运算出作为控制输出的目标节气门开度。
为了与目标节气门开度相一致(也可以换言之为“收敛”),通过电动机驱动控制节气门的开闭。实际的电动机驱动量(控制量)为从不久之前的节气门开度位置到目标节气门开度位置的差值。
并且,电子节气门系统的控制装置,通过节气门传感器检测实际的节气门开度是否与目标节气门开度相一致,并进行反馈控制使得两者相一致(收敛)。
另外,如以往技术的日本专利第3464918号公报、日本专利第3547619号公报、日本专利第3820643号公报、日本专利特开1999-343909号公报、日本专利特开2002-235595号公报以及日本专利特开2007-198159号公报所记载的那样,存在这样的现有技术,在系统故障或异常时,节气门开度被设置为跛行回家模式(也称为“跛行回家开度”)。
进一步,在上述文献中,公开了根据制动器操作来控制节气门的开度的技术。在这些技术中,制动器作为加速器的替代输入手段,或制动器作为功能停止的触发输入。
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
然而,以往的内燃机的控制装置,考虑到加速踏板啮入地板垫等情况,当踏入加速器和制动器两者时,控制用的加速器开度被固定在IDL开度
可是,在以往的控制中,如果不恢复被踏入的加速踏板,加速器开度将被一直固定在IDL开度,形成制动。因此,照那样的话存在无法进行退避行驶的不良现象。
这时,如果松开被踏入的刹车踏板,虽然能够提高速度,但因为是与被踏入的加速器开度对应的高发动机输出,所以需要在两种极端的状态之间切换,存在速度的调节变得异常困难的不良现象。
另外,如图7所示,如果制动器的判定仅仅是制动器开关的判定,只要制动器开关发生故障就无法进行控制。如此,为了控制的可靠性,仅仅是制动器开关的判定的话存在不稳定因素。
另外,上述各文献的技术适用于各种故障时(判断为故障之后)或异常时(判断为异常之后)。因此,存在这样的不良现象,即,如果不明确地判断出一些不良状况的原因所在的特定的装置就无法动作。
也就是说,仅依靠以往的电子节气门系统的系统组成部件,难以辨别是由人为操作引发的踏板操作量,还是由于卡在地板垫中等无法预料的外在原因引发的踏板操作量。然而,仅仅为了检测无法预料的外在原因的目的,附加对于正常行驶没有帮助的系统组成部件而增大且复杂化电子节气门系统的系统组成部件是不理想的。
另外,对于根据制动器操作进行控制的技术来说,无法实现以下状态的全部成立,即,伴随着有意识的两脚操作的行驶状态,作为异常状态的失效保护的退避行驶状态,以及无意识等的踩踏误操作(加速器和制动器的两方操作)。
发明内容
本发明具有以下目的,提供能够应对未检测出的系统异常的输出控制,进行能够退避行驶的输出控制,提供进行高精度判断的输出控制,该高精度判断考虑了不小心失误等误动作,提高可靠性。
解决问题所用的手段
在此,本发明为了解决所述问题,提供一种内燃机的控制装置,当检测到一些驾驶条件异常时,使节气门开度变为跛行回家开度,能够进行车辆的退避行驶,包括,电子节气门系统,所述电子节气门系统,根据包括加速踏板的操作量在内的多个驾驶条件,为了使设置于内燃机的节气门阀变为目标开度而驱动驱动器,其中,设置有检测人为的制动器操作的制动器操作检测单元,所述控制装置,无论是否检测到异常,在所述加速踏板的操作过程中之后进行了制动器操作的情况下,根据该操作顺序的成立将目标开度设置为跛行回家开度,驱动驱动器使节气门开度变为跛行回家开度。
发明的效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铃木株式会社,未经铃木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025065.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