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互动式充电管理系统及其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110027581.4 | 申请日: | 2011-01-26 |
公开(公告)号: | CN102545298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7-04 |
发明(设计)人: | 江文书;简金品;林安宏 | 申请(专利权)人: | 财团法人工业技术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H02J7/00 | 分类号: | H02J7/00;H02J7/02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柳沈律师事务所 11105 | 代理人: | 史新宏 |
地址: | 中国台***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互动式 充电 管理 系统 及其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充电管理方案,特别是涉及一种适用于电动车的互动式充电管理系统及其方法。
背景技术
自工业革命以来,以石化能源为发动基础的发动机(引擎)解决了人类交通的问题,但却造成了极为严重的空气污染、环保与温室效应的问题,并且随着油价飙涨,全球科学家都极力在能源与交通上寻求解决的道。而电动车(electric vehicles)的研发则可解决一般汽、机车行进时排放的废气,所造成的空气污染及温室效应等问题。
一般而言,电动车(含插电式复合动力车)可在停车的场所(如公私立停车场与公寓大楼等)所设置的充电柱(charging post)进行电力补充(或称为充电),而现有的停车场与公寓大楼需与电力公司订定用电契约容量,藉以定义出一总电力消耗量(kVA)。一旦实际的用电量高于所定义的总电力消耗量的话,就会造成停电(亦即跳电)。
由此可知,设置有关联于电动车的充电设施的场所需要妥善管理充电电力整体的消耗量,藉以避免用电量过大所造成的停电的窘境。
传统的充电管理方式都是采用均匀分配的概念以解决用电量过大所造成的停电的问题。举例来说,如图1所示,假如某一场所与电力公司所订定的用电契约容量为50kVA,而且该场所设置有4个充电柱C1~C4的话,则当这4个充电柱C1~C4各别耦接/连接上对应的电动车EV1~EV4时,则每一个充电柱C1~C4就只能提供12.5kVA(50kVA/4)的充电电力给对应的电动车EV1~EV4。可见得,传统的充电管理方式是在固定交流电力(110ACV或220ACV)的条件下,采用均流的手段来解决停电的问题。
然而,由于每一台电动车的充电需求不一(因为每一台电动车的电池所残余的电力可能都不尽相同),所以传统采用均流手段的充电管理方式并非是最佳的解决方案(solution)(因为有些残余电力较多的电动车并不需要那么多的充电电力)。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提供一种互动式充电管理系统,其包括:一第一充电柱,用以提供一第一可用电力信息与一第一充电电力;一第一电动车,耦接该第一充电柱,用以根据该第一充电柱所提供的该第一可用电力信息与该第一充电电力而进行充电;以及一远端控制中心,耦接该第一充电柱,用以根据该第一电动车的一第一需用电力信息而动态地调整该第一可用电力信息,从而改变该第一充电电力。其中,该第一电动车通过该第一充电柱以传送该第一需用电力信息给该远端控制中心。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适于多台电动车的互动式充电管理方法,其包括:根据这些电动车各别的一需用电力信息而动态地调整与这些电动车各别对应且耦接的多个充电柱所各别提供的一可用电力信息;以及根据这些已调整过的可用电力信息而致使这些充电柱非均匀地提供多个充电电力给各别的电动车。
应了解的是,上述一般描述及以下具体实施方式仅为例示性及阐释性的,其并不能限制本发明所欲主张的范围。
附图说明
下面的附图是本发明的说明书的一部分,其绘示了本发明的示例实施例,附图与说明书的描述一起说明本发明的原理。
图1绘示为传统关联于电动车的充电管理方式示意图。
图2绘示为本发明一示范性实施例的互动式充电管理系统的示意图。
图3绘示为本发明一示范性实施例的有关电动车的充电架构示意图。
图4绘示为本发明一示范性实施例的充电柱的硬件架构示意图。
图5绘示为本发明一示范性实施例的远端控制中心的架构示意图。
图6绘示为本发明一示范性实施例的关联于电动车的充电管理方式示意图。
图7绘示为本发明一示范性实施例的互动式充电管理方法的流程图。
附图符号说明
20:互动式充电管理系统
C1~Cn:充电柱
EV1~EVn:电动车
F:远端控制中心
P1~Pn:充电电力
DI_1~DI_n:需用电力信息
UI_1~UI_n:可用电力信息
CCS:充电控制讯号
301:电池
303:电池管理系统
305:充电器
307:充电控制器
309、501:收发器
401:充电柱控制器
403:电源开关
405:电表
503:远端控制器
S701、S703:本发明一示范性实施例的互动式充电管理方法的流程图各步骤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财团法人工业技术研究院,未经财团法人工业技术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027581.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