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多孔纳米碳纤维材料、锂电池正极材料和正极片有效
申请号: | 201110027735.X | 申请日: | 2011-01-25 |
公开(公告)号: | CN102127828B | 公开(公告)日: | 2011-07-20 |
发明(设计)人: | 饶睦敏;廖友好;李小平;李伟善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南师范大学 |
主分类号: | D01F9/22 | 分类号: | D01F9/22;D01F9/21;D01F9/26;D01D5/00;H01M4/62;H01M4/13;H01M4/139;H01M10/0525 |
代理公司: | 广州市华学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4245 | 代理人: | 裘晖;杨晓松 |
地址: | 510630 广东省***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多孔 纳米 碳纤维 材料 锂电池 正极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化学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制备锂电池的材料, 特别涉及一种多孔纳米碳纤维材料、由该多孔纳米碳纤维材料制备而 成的锂电池单质硫/多孔纳米碳纤维复合正极材料和正极片。
背景技术
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是当今世界最为关注的二大难题。应用以燃 油为动力的交通运输工具所产生的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问题尤其突 出,远期的解决方案是使用氢能,但经济和技术水平评估结果表明, 氢能应用涉及的许多基础设施问题的解决尚需时日,中长期内以二次 电池为纯动力或混合动力能源是解决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的必然选 择。
锂离子电池由于具有能量密高度、自放电小、无记忆效应、工作 温度范围宽、循环寿命长及对环境友好等优点,是目前综合性能最好 的新型绿色环保高能二次电池,是最理想的动力电源之一。但是目前 商品化锂离子电池受到其正极材料过渡金属氧化物如LiCoO2、 LiMnO2和LiFePO4等相对较低理论比容量的限制,其最高比容量只 能达到100~130Wh/kg,难以满足动力电池需要高容量电极材料的要 求。
单质硫的理论比容量为1672mAh/g,与锂组装成电池,理论比能 量可达2600Wh/kg,符合电动汽车对电池的要求,也符合便携式电子 产品对电池“轻、薄、小”的要求;并且硫具有来源广泛(成本低)、无 毒(无污染)等特点。因此,含硫复合正极材料以其高容量、低成本, 低毒性、循环性能较好等优点,成为目前最具有发展前途的正极材料 之一,是有开发价值和应用前景的二次动力锂电池正极材料。但是容 量衰减迅速是目前硫正极材料在锂电池应用中遇到的最大问题,原因 是它们的电子离子绝缘以及材料或嵌锂产物溶解于有机溶剂。因此, 提高硫正极材料的电导率、降低或克服活性硫的溶剂溶解性是解决问 题的关键。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首要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缺点与不足,提供一种多 孔纳米碳纤维材料。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由上述多孔纳米碳纤维材料制 备而成的锂电池单质硫/多孔纳米碳纤维复合正极材料。
本发明的再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由上述锂电池单质硫/多孔纳米 碳纤维复合正极材料制备而成的、具有较好的循环稳定性的锂电池正 极片。
本发明的目的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多孔纳米碳纤维材料,由以下方法制备得到:
(1)将聚合物共混物或者共聚物溶于溶剂中,形成均匀的聚合 物溶液;
(2)将聚合物溶液用于电场纺丝,得到直径为几十纳米到几微 米的纤维;聚合物溶液在高压直流电源的作用下,能够克服表面张力, 形成喷射细流,在喷射过程中,溶剂不断挥发,射流的不稳定性和静 电力的作用使射流不断被拉伸,有时会发生射流分裂现象,最终在收 集器上得到直径为几十纳米到几微米的纤维;
(3)将步骤(2)得到的电纺丝在160~280℃下加热、预氧化2~ 4h;预氧化后电纺丝进行高温加热碳化1~3h,得到多孔纳米碳纤 维材料。
步骤(1)所述聚合物共混物为下列组合中的一种:
①聚丙烯腈(PAN)与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的混合物, 两者的质量比为9∶1~1∶1;
②聚丙烯腈(PAN)与聚苯乙烯(PS)的混合物,两者的质量 比为9∶1~1∶1;
③聚丙烯腈(PAN)与左旋聚乳酸(PLLA)的混合物,两者的 质量比为9∶1~1∶1;
步骤(1)所述共聚物为聚(丙烯腈-甲基丙烯酸甲酯)P (AN-MMA)、聚(丙烯腈-苯乙烯)P(AN-St)、聚(丙烯腈-左旋乳 酸)P(AN-LLA)或聚(丙烯腈-乙酸乙烯酯)P(AN-VAc)中的一 种;所述共聚物中两种单体的摩尔比为9∶1~1∶1;
步骤(1)所述的溶剂为N,N-二甲基甲酰胺(DMF)、四氢呋喃 (THF)或二甲基亚砜(DMSO)中的一种;所述聚合物溶液的质量 分数为8~10%;
步骤(2)所述电场纺丝的电压为10~20kV,毛细管末端与收集 器之间的距离为10cm;
步骤(3)所述的电纺丝预氧化,其升温速率为10℃/min;
步骤(3)所述的电纺丝高温碳化是以氮气为保护气体;所述碳 化的温度为600~1200℃。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南师范大学,未经华南师范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027735.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