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超声振荡管外沸腾换热器无效
申请号: | 201110028178.3 | 申请日: | 2011-01-26 |
公开(公告)号: | CN102062500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5-18 |
发明(设计)人: | 刘圣春;宁静红;臧润清;孙志利 | 申请(专利权)人: | 天津商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F25B39/02 | 分类号: | F25B39/02;F28F13/10 |
代理公司: | 天津市三利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12107 | 代理人: | 肖莉丽 |
地址: | 300134***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超声 振荡 沸腾 换热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超声振荡管外沸腾换热器。
背景技术
制冷系统中的满液式蒸发器是卧式壳管式,在满液式蒸发器的筒体内充注液体制冷剂,液体与传热表面接触良好,沸腾换热系数高,但其需要充入大量制冷剂,充注高度一般为55%~80%,制冷工质的特性不同,充注高度不同。使用过程中,载冷剂在传热管内流动,液态制冷剂在管外空间蒸发沸腾,制冷剂液体中大量的小气泡生成、脱离壁面,气泡的增长和逸出诱发液体卷入传热过程,在液体内部运动、搅动液体同时带走热量。如果增加气泡逸出速度,则可以加速气泡的搅动,大大增加气液接触的表面积,增强沸腾换热效果,提高换热系数,在满足相同换热量的条件下,可以减少满液式蒸发器的尺寸,节省金属消耗,减少液体制冷剂的充注量,降低运行费用,节约能源,保护环境,满足不同制冷工质制冷系统的需求。但目前没有研究者提出具体实施的技术方案。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之处,提供一种通过振动提高换热管壁上气体的逸出速度,增强沸腾换热效果的超声振荡管外沸腾换热器。
本发明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超声振荡管外沸腾换热器,包括壳体和换热管,所述壳体上设置有供液管、回气管、载冷剂进口和载冷剂出口,其特征是,所述回气管和供液管分别焊接在壳体上端和下端对应的位置,所述换热管下端的壳体内安装有超声振荡棒,所述超声振荡棒与安装在壳体外部的超声发生器通过高频线连接。
所述换热管由基管和外表面多孔层组成。
所述基管和外表面多孔层通过热压连接。
本发明具有下述技术效果:
1、本发明的超声振荡管外沸腾换热器,利用超声振荡棒使管外空间制冷剂液体形成振荡,管外表面生成的大量的小气泡快速脱离壁面,在液体内部运动,增强了沸腾换热效果,提高了换热系数,同时,有效地阻止气泡的聚合,使形成的气体迅速从液体逸出,进一步增强了换热器的换热效果,在换热量相同的情况下,可以减小换热器的尺寸,节约金属材料,减轻设备重量,降低设备费用,节约能源,保护环境。
2、本发明的超声振荡管外沸腾换热器,结构简单,加工方便,安全可靠。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超声振荡管外沸腾换热器的示意图;
图2为A-A剖示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详细说明。
本发明的超声振荡管外沸腾换热器的示意图如图1至图2所示。包括壳体和换热管,本实施例中的壳体由筒体2、右侧管板3、右侧封头4、左侧封头10、左侧管板13组成。壳体上设置有供液管6、回气管1、载冷剂进口接管11和载冷剂出口接管12,所述回气管1和供液管6分别焊接在壳体上端和下端对应的位置,所述换热管下端的壳体内安装有超声振荡棒7,所述超声振荡棒7与安装在壳体外部的超声发生器8通过高频线连接。
所述换热管由基管和外表面多孔层组成。
所述基管和外表面多孔层通过热压连接。
从制冷系统节流降压元件来的制冷剂液体,从供液管6进入筒体下部换热器的换热管5外的筒体内部空间,在换热管外吸收换热管5内被冷却的载冷剂的热量,沸腾蒸发生成的气体从筒体上部的回气管1流向压缩机。载冷剂从载冷剂进口接管11进入左侧封头与左侧管板间的空间9后进入换热管5内,放出部分热量后进入右侧封头与右侧管板间的空间15,改变方向,再次进入换热管放出热量后,进入左侧封头与左侧管板的空间14,而后从载冷剂出口接管12流出。启动超声发生器,放置在筒体内侧底部的超声振荡棒放出的超声波扰动制冷剂液体,使管外表面生成的大量的小气泡快速脱离壁面,在液体内部运动,增强了沸腾换热效果,提高了换热系数,同时,使形成的气体迅速从液体逸出,进一步增强换热器的换热效果。
尽管参照实施例对所公开的涉及一种超声振荡管外沸腾换热器进行了特别描述,以上描述的实施例是说明性的而不是限制性的,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所有的变化和修改都在本发明的范围之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天津商业大学,未经天津商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028178.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氯吡格雷及其衍生物的制备方法
- 下一篇:电子设备和电源控制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