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带润滑油孔的发动机从动齿轮总成无效
申请号: | 201110031516.9 | 申请日: | 2011-01-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2072309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5-25 |
发明(设计)人: | 李春;成卫国;余训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16H55/18 | 分类号: | F16H55/18;F16H57/04 |
代理公司: | 重庆华科专利事务所 50123 | 代理人: | 康海燕 |
地址: | 400023 *** | 国省代码: | 重庆;8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润滑油 发动机 从动 齿轮 总成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从动齿轮总成内部的润滑技术。
背景技术
目前发动机内采用的正时齿轮分为主动齿轮和从动齿轮,分别被安装在凸轮轴上。其中从动齿轮被设计为一个总成结构,由一个分离齿轮、从动齿轮和扭力弹簧组成,分离齿轮安装在从动齿轮上组成从动齿轮总成,最后再组装到凸轮轴上,分离齿轮在扭力弹簧力下作用消除间隙,来达到消除噪声的目的。
在弹簧力作用下消除间隙的同时,分离齿轮在从动齿轮上做高频的往复运动。在目前的各种结构的从动齿轮总成中,都没有专门用于引入润滑油到分离齿轮和从动齿轮之间的设计。因此,分离齿轮与从动齿轮的摩擦副在长期使用过程中极易出现小范围严重磨损的危险。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带润滑油孔的发动机从动齿轮总成,以润滑从动齿轮与分离齿轮摩擦副,减小磨损。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带润滑油孔的发动机从动齿轮总成,其由分离齿轮、从动齿轮、扭力弹簧和轴用弹性挡圈组成;所述分离齿轮安装在从动齿轮的轴颈上,外端面通过第一轴用弹性挡圈卡住,扭力弹簧安装在分离齿轮和从动齿轮之间,并位于从动齿轮的端面凹槽中,所述从动齿轮总成安装在凸轮轴上,从动齿轮的轴颈一端的端面与凸轮轴的装配台阶面相抵,从动齿轮的另一面通过第二轴用弹性挡圈卡在凸轮轴上;
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从动齿轮的轴颈上径向开有润滑油孔,所述润滑油孔的一端与凸轮轴上径向设置的输油孔相同,另一端通至从动齿轮的轴颈和分离齿轮的内孔之间的装配间隙。
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在从动齿轮的轴颈上增加润滑油孔,将凸轮轴中的润滑油通过油孔引入到从动齿轮轴颈和分离齿轮内孔的间隙之间,建立油膜,减少摩擦副之间的摩擦,延长齿轮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图1 采用本发明的从动齿轮总成安装在凸轮轴上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输油孔,2、分离齿轮,3、扭力弹簧,4、从动齿轮,5、润滑油孔,6、凸轮轴,7、凸轮轴主油孔, 8、第一轴用弹性挡圈(B型-GB894.245),9、第二轴用弹性挡圈(B型-GB894.232),10、装配间隙。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描述。
如图1所示,分离齿轮2安装在从动齿轮4上并通过扭力弹簧3等零件组合成为从动齿轮总成,从动齿轮总成又安装在凸轮轴6上。具体装配关系是,分离齿轮2安装在从动齿轮4的轴颈上,外端面通过第一轴用弹性挡圈8卡住,扭力弹簧3安装在分离齿轮2和从动齿轮4之间,并位于从动齿轮4的端面凹槽中,从动齿轮总成安装在凸轮轴6上,从动齿轮4的轴颈一端的端面与凸轮轴的装配台阶面相抵,从动齿轮4的另一面通过第二轴用弹性挡圈9卡在凸轮轴6上。该从动齿轮总成在扭力弹簧3的作用下分离齿轮2在从动齿轮4上做小范围高频率的往复运动。本发明在所述从动齿轮4的轴颈上径向开有润滑油孔5,润滑油孔5的一端与凸轮轴6上径向设置的输油孔1相同,另一端通至从动齿轮4的轴颈和分离齿轮2的内孔之间的装配间隙10。这样来自凸轮轴主油孔7的润滑油,通过凸轮轴的输油孔1和从动齿轮上的润滑油孔5将润滑油引入到从动齿轮轴颈和分离齿轮内孔的装配间隙10之间,对其进行润滑。
由于凸轮轴6上的可以设置输油孔1不止一个,因此必须控制各个油孔的直径,避免出现泄油量过大,导致凸轮轴内油压不能建立。一般要求凸轮轴上输油孔1的直径在2mm到2.5mm之间。同时,为了保证有足够的油压能够将润滑油从凸轮轴引入到从动齿轮总成内部,从动齿轮4上的润滑油孔5要比凸轮轴润滑油孔7小。另外,为了避免在加工时引起从动齿轮轴颈出现裂纹,也必须控制润滑油孔的直径。综合以上因素,从动齿轮润滑油孔5直径一般不大于1.5mm。为了在从动齿轮4和分离齿轮2的摩擦副之间建立油膜,需要适当的装配间隙。根据计算和实际效果,从动齿轮4轴颈和分离齿轮2内孔之间的装配间隙10取值为0.045mm~0.08mm。凸轮轴的输油孔1在凸轮轴主油孔7的径向方向上(任意角度),从动齿轮的润滑油孔5与凸轮轴输油孔1的轴线在同一方向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031516.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多层单真空复合隔热管
- 下一篇:一种风机过滤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