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竹地板坯板胶合复压工艺无效
申请号: | 201110032522.6 | 申请日: | 2011-01-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2152350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8-17 |
发明(设计)人: | 郭学婢 | 申请(专利权)人: | 福建省建瓯市华宇竹业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7D1/08 | 分类号: | B27D1/08;B27D3/00 |
代理公司: | 泉州市博一专利事务所 35213 | 代理人: | 洪渊源 |
地址: | 353121 福建省***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竹地板 胶合 工艺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竹地板生产工艺,特别是一种竹地板坯板胶合复压工艺。
背景技术
竹地板坯板成型工艺,通常包括选竹→断料→开片→粗刨→漂白碳化→烘干→精刨→精选(→二次精刨→精选)→胶合复压;现有的胶合复压工艺如下:
a) 将预定数量和规格的多个竹条直接施胶后组坯,制成板坯;
b) 每个板坯利用扎绳固定捆扎在一起;
c) 将捆扎后的板坯顶面朝上有序排布在热压机的热模板上,并在相邻的板坯之间插装一片宽度小于板坯厚度的不锈钢薄板;
d) 启动热压机,将板坯热压粘合;
e) 热压粘合成型完成后,取出成型排板,将扎绳割除后便制得竹坯板。
现有胶合复压工艺存在的不足是:直接捆扎在板坯上的扎绳,在热压过程中容易在板坯顶面形成压痕,影响竹地板成品的品质;板坯有序排布在热压机的热模板上之后,在相邻板坯之间插装不锈钢薄板,以防止相邻板坯热压过程中粘接在一起,插装操作十分繁琐,且在不锈钢薄板的插装过程中,容易造成扎绳和板坯表面的伤害。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解决现有竹地板坯板成型工艺中胶合复压操作繁琐、容易在竹坯板顶面形成扎绳痕迹的不足,提供一种操作方便、品质保证的竹地板坯板胶合复压工艺。
本发明的目的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
竹地板坯板胶合复压工艺,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a) 将预定数量的多个竹片直接施胶后布排,制成板坯;
b) 在每个板坯的顶面分别夹设一片长度与板坯长度相当且宽度略小于板坯宽度的不锈钢薄板,在每个板坯的一个对应侧面分别夹设一片长度与板坯长度相当且宽度略小于板坯厚度的不锈钢薄板,并利用扎绳将不锈钢薄板与板坯固定捆扎在一起;
c) 将捆扎有不锈钢薄板的板坯有序排布在热压机的热模板上;并使所有板坯的顶面朝上,相邻板坯的相对侧面之间分别具有一个侧面不锈钢薄板;
d) 启动热压机,将板坯热压粘合;
e) 板坯热压粘合成型完成后,取出成型板坯,将扎绳割除并去除不锈钢薄板后,便制得竹坯板。
上述步骤b)中,捆扎后的板坯侧面不锈钢薄板底面与板坯的底面大致齐平。
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通过扎绳在板坯的顶面和侧面分别夹设不锈钢薄板,顶面不锈钢薄板可保护板坯顶面的安全,杜绝热压过程中扎绳在板坯顶面形成压痕,保证竹地板成品的品质;捆扎过程同时扎设侧面不锈钢薄板,板坯排布在热压机的热模板上之后,相邻板坯之间无须再插装不锈钢薄板,操作简便,大大提高工作效率,且可保证扎绳和板坯的安全,提高成品优良率。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板坯热压前捆扎后的示意图。
图2是沿图1中A-A方向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图1和图2。竹地板坯板胶合复压工艺,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a) 将预定数量的多个竹片直接施胶后布排,制成板坯1;
b) 在每个板坯1的顶面分别夹设一片长度与板坯1长度相当且宽度略小于板坯1宽度的不锈钢薄板21,在每个板坯1的一个对应侧面分别夹设一片长度与板坯1长度相当且宽度略小于板坯1厚度的不锈钢薄板22,并利用扎绳3将不锈钢薄板21、22与板坯1固定捆扎在一起;捆扎后的板坯侧面不锈钢薄板底面与板坯的底面大致齐平;
c) 将捆扎有不锈钢薄板的板坯有序排布在热压机的热模板上;并使所有板坯的顶面朝上,相邻板坯的相对侧面之间分别具有一个侧面不锈钢薄板;
d) 启动热压机,将板坯热压粘合;
e) 板坯热压粘合成型完成后,取出成型板坯,将扎绳割除并去除不锈钢薄板后,便制得竹坯板。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故不能以此限定本发明实施的范围,即依本发明申请专利范围及说明书内容所作的等效变化与修饰,皆应仍属本发明专利涵盖的范围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福建省建瓯市华宇竹业有限公司,未经福建省建瓯市华宇竹业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032522.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基于嵌入式自动数据采集技术的训练评估方法
- 下一篇:一种互感器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