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阅读器、RFID标签及其读取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110033528.5 | 申请日: | 2011-01-31 |
公开(公告)号: | CN102567697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7-11 |
发明(设计)人: | 云亮;刘婷;白亮;王上;郑中平;蒋红源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6K7/00 | 分类号: | G06K7/00;G06K19/067 |
代理公司: | 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专利商标事务所 11038 | 代理人: | 颜镝 |
地址: | 100032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阅读器 rfid 标签 及其 读取 方法 | ||
1.一种射频识别(RFID)标签读取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所述RFID标签接收阅读器发送的标签数据请求信号;
所述RFID标签根据所述标签数据请求信号,分析所述阅读器请求访问的标签数据的预置安全级别,其中,所述预置安全级别包括低安全级别和高安全级别;
对于所述阅读器请求的低安全级别的标签数据,所述RFID标签直接发送给所述阅读器;
对于所述阅读器请求的高安全级别的标签数据,所述RFID标签向所述阅读器请求传输认证数据;
所述RFID标签接收所述阅读器发送的认证数据,并与所述RFID标签预置的认证数据进行比较,如果所述阅读器发送的认证数据与所述RFID标签预置的认证数据匹配,则将高安全级别的标签数据发送给所述阅读器,如果所述阅读器发送的认证数据与所述RFID标签预置的认证数据不匹配,所述RFID标签向所述阅读器请求重传认证数据和/或发送不能传输标签数据的警报信号。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RFID标签读取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RFID标签分析所述阅读器请求访问的标签数据的预置安全级别之前,包括:
所述RFID标签确认工作模式为安全操作模式,所述工作模式包括普通操作模式和所述安全操作模式,其中,在所述普通操作模式下,所述RFID标签根据所述标签数据请求信号,直接将所述阅读器请求的标签数据发送给所述阅读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RFID标签读取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RFID标签接收所述阅读器发送的认证数据,并与所述RFID标签预置的认证数据进行比较之后,还包括:
如果经过多次重传认证数据,所述阅读器发送的认证数据与所述RFID标签预置的认证数据不匹配的次数超过预定次数,所述RFID标签向所述阅读器发送不能传输标签数据的警报信号。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RFID标签读取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RFID标签向所述阅读器请求传输认证数据之后,包括:
所述阅读器提示用户输入用户的生物特征信息;
所述阅读器通过预定算法,对用户输入的生物特征信息进行编码,生成认证数据并传送给所述RFID标签。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RFID标签读取方法,其特征在于,对于所述阅读器请求的高安全级别的标签数据,所述RFID标签与所述阅读器建立加密通道进行数据传输。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RFID标签读取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所述阅读器显示将要注册认证数据的RFID标签的列表;
所述阅读器接收用户输入的选定的所述RFID标签及认证数据信息;
所述阅读器通过加密通信会话将认证数据及注册请求信息发送给所述RFID标签,其中,所述RFID标签对所述认证数据注册装置发送的认证数据与所述RFID标签预置的认证数据进行比较,如果所述阅读器发送的认证数据与所述RFID标签预置的认证数据匹配,所述RFID标签根据注册信息中的指令修改认证数据。
7.一种RFID标签,其特征在于,包括:
存储装置,用于存储认证数据和标签数据,其中,所述标签数据的预置安全级别包括低安全级别和高安全级别;
天线装置,用于接收阅读器发送的标签数据请求信号;
控制装置,用于根据所述标签数据请求信号,分析所述阅读器请求访问的标签数据的预置安全级别,并根据所述预置安全级别,发送传输信号;
低安全级别数据处理装置,用于根据所述控制装置发出的低安全级别数据传输信号,将所述阅读器请求的低安全级别的标签数据直接发送给所述阅读器;
高安全级别数据处理装置,用于根据所述控制装置发出的高安全级别数据传输信号,向所述阅读器请求传输认证数据,通过所述天线装置接收所述阅读器发送的认证数据,并与所述RFID标签预置的认证数据进行比较,如果所述阅读器发送的认证数据与所述RFID标签预置的认证数据匹配,则将高安全级别的标签数据发送给所述阅读器,如果所述阅读器发送的认证数据与所述RFID标签预置的认证数据不匹配,向所述阅读器请求重传认证数据和/或发送不能传输标签数据的警报信号。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033528.5/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