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液状物充填机的充填通路开闭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110037494.7 | 申请日: | 2011-01-26 |
公开(公告)号: | CN102190090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9-21 |
发明(设计)人: | 河村健治;田中浪与志;村中秀男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洋自动机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B65B3/04 | 分类号: | B65B3/04 |
代理公司: | 中国专利代理(香港)有限公司 72001 | 代理人: | 田*;毛利群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液状 充填 通路 开闭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在将液状物储存罐内的液状物向容器内充填的液状物充填机中以规定的定时来开闭充填通路的充填通路开闭装置,尤其涉及以外力来使作为充填通路的一部分而设置的挠性管变形或复原来开闭充填通路的充填通路开闭装置。
背景技术
专利文献1~4记载了一种充填通路开闭装置,这种装置是在液状物储存罐与充填喷嘴的吐出口间的充填通路(包含充填喷嘴自身)上设置由弹性材料形成的挠性管作为该充填通路的一部分,并且在该挠性管的附近配置受驱动源驱动而进退的刚性推压部件。这种充填通路开闭装置是利用驱动源来使推压部件前进,从而推压挠性管而使之变形,并且在该挠性管的部位将充填通路堵塞。而在要打开充填通路时,就使推压部件后退以脱离挠性管,从而使挠性管复原以将充填通路打开。挠性管的复原是利用充填通路内部的液压以及挠性管自身的复原力(在用弹性材料形成时)来进行的。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3704270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第3454875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发明专利申请特开2008-94496号公报
专利文献4:日本发明专利申请特开2009-234633号公报
然而,这种充填通路开闭装置在每次开闭充填通路时,都要反复地使推压部件直接接触或脱离挠性管,因此会在挠性管的接触部位发生严重的局部磨损,为此要频繁地更换挠性管,既会增加成本,又加重了操作人员的负担。另外,挠性管的磨损还会产生污物等,又加重了清扫和维护的负担。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通过减轻局部的磨损来提高挠性管的耐久性,由此降低成本并减轻操作人员负担,且便于清扫和维护。
本发明技术方案1涉及一种液状物充填机的充填通路开闭装置,该充填通路开闭装置具有作为该充填通路的一部分而设置在液状物储存罐与充填喷嘴的吐出口间的充填通路上的挠性管,并且以外力使挠性管变形或复原来开闭所述充填通路,其特征在于,具有:充填通路的开闭控制部,该开闭控制部包含将所述挠性管和所述挠性管的周围气密地围住的腔室;给气排气装置,该给气排气装置与所述开闭控制部连接且向所述腔室内供给加压气体或从所述腔室内排气,以使所述挠性管变形或复原;以及控制装置,该控制装置控制所述给气排气装置,从而以规定的定时向所述腔室内给气排气。作为给气排气装置的排气方式,可以考虑将腔室向大气开放或对腔室内进行减压(设置真空泵等减压装置)。挠性管以圆筒形为佳,可以适当地使用硅酮橡胶等弹性材料作为材料。
在这种充填通路开闭装置上,当向充填通路的开闭控制部的腔室内供给了加压气体时,挠性管从周围受到均等的压力而变形,充填通路就在挠性管的部位被堵塞。另外,一旦将加压气体从腔室内排出,挠性管就会由于充填通路内部的液压及挠性管的弹性复原力、以及对腔室内进行的辅助性减压而复原至管状,从而将充填通路打开。
本发明中的液状物不仅是单纯的液体,还包括固形物与液体的混合物。
作为上述充填通路开闭装置的更具体的形态,可以举出以下几个。
(1)所述腔室为大致圆筒形,在挠性管的外周面与腔室的内表面之间构成气密室,且对该气密室供给加压气体或从该气密室排气(技术方案2)。
(2)在所述充填通路的开闭控制部,所述腔室在气密室的前后具有与挠性管的两端部外周面的全周紧密接触的保持部,在各保持部的内径侧隔开规定的间隔配置中空的内部构件,该内部构件构成所述充填通路的一部分,内部构件插入挠性管的两端部且与内周面的全周紧密接触,挠性管的两端部夹在腔室的所述保持部与内部构件之间且被保持在规定位置上(技术方案3)。
(3)2个开闭控制部串联地配置在充填通路上,给气排气装置与各开闭控制部连接,在充填结束时向两个开闭控制部的腔室内供给加压气体后,以规定的定时从下游侧的开闭控制部的腔室排气(技术方案4)。采用上述结构能够实现充填后的倒吸。
(4)给气排气装置能够将向腔室内供给的加压气体的压力切换成2个级别,即,使挠性管变形从而将充填通路关闭的高压、以及比该高压低的低压,在充填结束时用高压向腔室内供给加压气体后按规定的定时切换成低压(技术方案5)。此时,所述低压的加压气体的压力水平设定为能够维持挠性管变形的状态(维持充填通路关闭的状态)的水平(技术方案6),或者设定为不能使挠性管彻底变形(不能维持充填通路关闭的状态)的水平(技术方案7)。采用上述结构,无论在何种场合都能够实现充填后的倒吸。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洋自动机株式会社,未经东洋自动机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037494.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