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新型预应力混凝土管桩无效
申请号: | 201110037661.8 | 申请日: | 2011-02-14 |
公开(公告)号: | CN102080375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6-01 |
发明(设计)人: | 杨红旵 | 申请(专利权)人: | 杨红旵 |
主分类号: | E02D5/58 | 分类号: | E02D5/58;E02D5/30 |
代理公司: | 宁波奥圣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3226 | 代理人: | 程晓明 |
地址: | 315012 浙江省宁波市***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新型 预应力 混凝土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建筑管桩,尤其是涉及一种新型预应力混凝土管桩。
背景技术
为了提高高层建筑的地基的承载力,保证建筑物的安全,预应力混凝土管桩在地基工程中被广泛地采用。传统的混凝土管桩的外形为圆形,但是这种管桩的缺点是与土质之间的磨擦力较小,要满足较大的承载力,往往需要增加管桩的长度或管桩的数量,而这会增加整个桩基工程的造价。为了提高管桩与土质之间的磨擦力,人们对现有的混凝土管桩作了许多方面的改进,如2009年8月5日公告授权的200820160572.6号中国发明专利说明书中公开了一种预应力混凝土管桩,呈圆柱体,中间为空心,包括管壁,特点是在管壁的外圆周面设计齿轮形,用于增加管桩外表面与土质的接触面积,提高磨擦力。但是该专利技术方案的预应力混凝土管桩存在着以下缺陷:一是仅考虑了管桩的外形而没有考虑到这样的结构并非适用于所有的管桩内部结构;二是模板制作起来比较复杂。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结构合理且制作方便的新型预应力混凝土管桩。
本发明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新型预应力混凝土管桩,包括由内表面和外表面围成的管壁,所述的管壁内设置有由轴向钢筋和沿所述的轴向钢筋并列设置的多个横向箍筋构成的钢筋骨架,所述的外表面有规律地环绕分布设置有至少六个轴向延伸的凸齿,所述的凸齿之间的表面为平面,所述的轴向钢筋数量与所述的凸齿的数量相等,从横截面来观察,所述的凸齿呈等腰梯形,所述的凸齿之间的连线为直线
所述的轴向钢筋设置在所述的凸齿的径向中心线上。
所述的内表面为圆形或大于五边以上的正多边形。
所述的外表面和所述的内表面中的至少一面上沿轴向并列设置有多个环形凹槽或环形凸筋。
所述的外表面上的环形凹槽或环形凸筋为连续形的外环形凹槽或外环形凸筋,所述的内表面上的环形凹槽或环形凸筋为间断形的内环形凹槽或内环形凸筋。
所述的管壁的平均厚度为60~180mm,所述的管壁的最小厚度为50~160mm,且与所述的管壁的平均厚度之差小于40mm,所述的管壁的最大厚度为70~210mm,且与所述的管壁的平均厚度之差小于60mm。
所述的横向箍筋的外缘与所述的外表面之间的距离为15~30mm。
所述的凸齿的数量小于等于32个。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优点在于外表面上所有的表面均是平面,在提高管桩外表面面积的同时,可以方便地利用平面模板来制作管桩;将轴向钢筋设置在凸齿的径向中心线上,可以确保主筋具有足够的保护层厚度;在外表面和内表面中的至少一面上沿轴向并列设置多个环形凹槽或环形凸筋,能够更好地提高预应力混凝土管桩与土的摩擦力,进一步增加管桩的抗压和抗拔能力;而将内环形凹槽或内环形凸筋设置成间断形,则有利于制作过程中内模板的脱模;选择管壁的平均厚度为60~180mm,可以防止管桩因应力突变而遭到破坏;使横向箍筋与外表面之间的距离为15~30mm,则可以对设置在管壁内的钢筋骨架进行良好的防护。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A-A剖视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二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的B-B剖视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三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5的C-C剖视图;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四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7的D-D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实施例一:一种新型预应力混凝土管桩,管桩的等效直径为500mm,包括由内表面1和外表面2围成的管壁3,内表面1为圆形,外表面2均匀环绕分布设置有十一个轴向延伸的径向凸齿6,管壁3内设置有由十一个轴向钢筋4和沿轴向钢筋4并列设置的十一个横向箍筋5构成的钢筋骨架,轴向钢筋4设置在径向凸齿6的径向中心线上,径向凸齿6之间的表面为平面,从横截面来观察,径向凸齿6呈等腰梯形,径向凸齿6之间的平面呈直线,外表面2上沿轴向均匀设置有连续的外环形凹槽7,内表面1上沿轴向并列设置有间断的内环形凹槽8,管壁3的平均壁厚为100mm,横向箍筋5与外表面2之间的距离为25mm,内外表面的最小距离为79mm,最大距离为120mm。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杨红旵,未经杨红旵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037661.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