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对太阳光选择性吸收的复合材料无效
申请号: | 201110038133.4 | 申请日: | 2011-02-15 |
公开(公告)号: | CN102121125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7-13 |
发明(设计)人: | 蔡伟民;丁大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艾荻环境技术(上海)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25D11/00 | 分类号: | C25D11/00;C25F1/06;C09D5/32 |
代理公司: | 上海交达专利事务所 31201 | 代理人: | 王锡麟;王桂忠 |
地址: | 200241 上海市闵***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太阳光 选择性 吸收 复合材料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的是一种太阳能光热转化技术领域的材料,具体是一种对太阳光选择性吸收的复合材料。
背景技术
太阳辐射蕴含着巨大的能量,地球每一小时接收的太阳能相当于人类一年的能耗。太阳能利用的一个思路是将太阳光能量高的紫外线、可见光和近红外线转化为热能,这是一个选择性吸收过程。材料-入射光之间的相互作用包括材料原子外层电子吸收紫外线或较高能量的可见光,材料晶格与入射光发生的光子-声子耦合等,这些作用的结果是材料的内能增加,宏观现象是温度升高,通过流体等介质可将热存储起来,可用于供暖、发电等。太阳能光热转化的研究趋势是向高温(300℃以上)发展,高的工作温度有利于提高转化效率,拓宽利用范围,同时对涂层材料的热稳定性和抗氧化性的要求也提高了,很多在低温环境性能良好的涂层在高温环境中结构发生很大变化,致使光热转化性能急剧下降。
选择性吸收涂层可大致归为六类:1本体吸收,2半导体-金属渐变涂层,3多层吸收层,4多层金属-陶瓷层,5表面造型(surface texturing),6在类似黑体吸收层上面加一层选择性透过涂层。无论哪一类涂层,其设计旨在尽量减少涂层在太阳辐射区的反射率,提高材料本身对光能的吸收转化,同时还要求材料组分在工作温度下的热稳定高,抗氧化性强。因此,一种选择性吸波涂层的设计需要综合考虑上述多个因素。
一些过渡元素金属和半导体具有本体吸收的特性,但都必须加以表面修饰才能用于本体吸收涂层。与入射光波波长在一个数量级的针状,树枝状,多孔结构同时表现出波长和方向的选择性。这种几何形状起重要作用的选择吸收特性受温度、氧化等因素的影响较小。由于材料本身的高温热稳定性使得具有特殊表面结构的本体吸收涂层在高温光热转化中有很大的优势。
发明内容
本发明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不足,提供一种对太阳光选择性吸收的复合材料,在100℃~300℃的空气环境中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光学性能不变。该制备方法简捷,反应条件易控制,适合大规模生产。
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本发明的组分为铬元素、镍元素、硅元素、氧元素和铁元素,其含量为:铬元素15.0%-34.8wt%、镍元素4.5%-6.6wt%、氧元素6.4%-18.0wt%、硅元素2.0%-3.0%,其余为铁元素。
所述的复合材料的太阳光吸收比α=0.911~0.945,热发射比ε在100℃时为0.079~0.132;工作环境为空气气氛且温度100℃~350℃。
所述的铁元素和铬元素分别以氧化态的Fe3+和Cr3+存在于复合材料中,镍元素、铁元素和氧元素以Fe-Ni-O化学键形成具有尖晶石结构的NiFe2O4,硅以单质形态存在于复合材料中。
所述的复合材料的表面结构由锥体排列构成,锥体的高度为50~200纳米,相邻锥体底面中心间距为50~150纳米。这种结构有利于光波进入涂层后多次在材料表面反射,逐步被具有体吸收性的复合材料吸收。
本发明所述复合材料在100~350℃下结构稳定,难氧化,耐腐蚀,即使在空气气氛中长期使用其光学性质也不会有明显变化。
本发明采用自组装技术来构造所述复合材料涂层结构。在合金表面通过控制腐蚀速度和腐蚀方向,引导合金体系中的Cr,Ni,Fe,硅金属元素进行氧化还原反应并且在合金表面重新组装,形成了具有锥体结构的Fe2O3、Cr2O3、NiFe2O4、硅复合材料。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1复合材料涂层的表面三维结构图。
图2为实施例1复合材料涂层在0.25-2.5微米范围内的光谱反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对本发明的实施例作详细说明,本实施例在以本发明技术方案为前提下进行实施,给出了详细的实施方式和具体的操作过程,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不限于下述的实施例。
实施例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艾荻环境技术(上海)有限公司,未经艾荻环境技术(上海)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038133.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用于喷气涡流纺纱工艺的涤纶短纤维
- 下一篇:碳钢的混酸酸洗缓蚀剂及其制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