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淡水规模化池塘生态养殖系统无效
申请号: | 201110040269.9 | 申请日: | 2011-02-18 |
公开(公告)号: | CN102124972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7-20 |
发明(设计)人: | 陈有光;段登选;鹿杨;王志忠;田功太;靖莹;杜兴华;张金路;张明磊 | 申请(专利权)人: | 山东省淡水水产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A01K61/00 | 分类号: | A01K61/00;A01K63/00;A01K63/04;A01G31/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50013 山***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淡水 规模化 池塘 生态 养殖 系统 | ||
1.淡水规模化池塘生态养殖系统及水处理方法,其特征包括养殖池塘、池塘水体原位分散处理、池塘排放水异位集中处理、回水功能恢复处理和池塘水质补偿处理五个组成部分。
2.根据权利要求1中所述的淡水规模化池塘生态养殖系统,其特征在于水系工艺流程是:池塘水体放入鱼虾进行养殖生产,同时施加菌藻制剂和水生植物进行池塘原位处理,由于夜间水泵不断供水,多余的水由溢流式排水口排入水生植物排水沟,导入人工湿地,经水生植物的吸收、分解、硝化等池塘异位集中处理后,进入鲢鳙池,经滤食性鱼类摄食后,在进入进水渠,进行着回水功能恢复处理,回水静止通过白天的停留后,回水功能得以恢复。再由水泵夜间提水,进入养殖池塘,弥补池塘蒸发、渗漏的缺水,或缓解缺氧进行的补充、稀释和增氧等池塘水质补偿处理,形成了一个循环,周而复始,实现了养殖用水的循环使用。
3.根据权利要求1中所述的淡水规模化池塘生态养殖系统,其特征在于养殖池塘用于养殖经济鱼类,养殖鱼类不低于500kg/亩。池塘沿着长度方向,一端池塘表面进水,另一端池塘底部通过溢流式排水口排水。池与池之间采用并联供水方式,每个池塘相互独立,便于病害隔离与防控。
4.根据权利要求1中所述的淡水规模化池塘生态养殖系统,其特征在于池塘水体原位分散处理是由池塘水面放置水生植物漂浮带和水体中施加或追加的菌藻进行池塘水质调控。
(1)水生植物漂浮带是由竹竿扎成的方形竹竿框,内放置漂浮植物,并用尼龙绳固定在池埂的木桩上,水生植物漂浮带在池塘中一条或数条采用沿池塘的横向设置,遮盖面积小于养殖面积6%,漂浮植物或是凤眼莲(Echhornia crassipes)、或是大藻(Pistia stratiotes),其生物量小于20kg/m2。每5~10天采集一次,每次采收量为竹竿框全部植株数的1/4,最多不宜超过1/3。
(2)菌是采用的微生物制剂,微生物制剂主要选择的菌种有沼泽红假单孢菌、枯草芽胞杆菌和EM菌;沼泽红假单孢菌的菌株编号ACCC10649,由中国农业科学院提供;沼泽红假单孢菌的菌种保藏编号ATCC6051,山东省医学科学院基础微生物室提供。施加或追加时,或是沼泽红假单孢菌,或是枯草芽胞杆菌,或是两种菌的复合菌。沼泽红假单孢菌和枯草芽胞杆菌的活菌数为3.0×109和3.0×108cfu/mL。使用方法:泼洒(V/V)浓度为5‰和0.5‰,10~15天一次。或者采用EM液,泼洒15天一次,浓度为1.5kg/亩,追加时,30天一次。
(3)藻种是采用的是绿藻门的四尾栅藻(Scenedesmus quadricauda)和蛋白核小球藻(Chlorella vulgari),菌数为1.89×106和1.5×106cfu/mL,均有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藻种库提供。使用方法:泼洒(V/V)浓度均为1.0×106,施加及追加为30天一次;菌藻或单独使用,或同时使用。
5.根据权利要求1中所述的淡水规模化池塘生态养殖系统,其特征在于水生植物排水沟是池塘排放水汇集人工湿地的排水沟,起着疏导循环水和池塘保水的作用,围绕着成片养殖池塘外围而设置,排水沟或种植覆盖度较低的芦苇(Phragmites communis),或设置水生植物漂浮带,以净化池塘排放水。
6.根据权利要求1中所述的淡水规模化池塘生态养殖系统,其特征在于池塘排放水异位集中处理是将池塘排放水通过排水沟汇集到人工湿地,人工湿地是由几种单独成片挺水植物组成的、串联的人工湿地,其形式可分为表面流、潜流式和垂直流人工湿地,设计时,或采用单一的、或两种以上形式复合人工湿地形式。其中挺水植物选择为蒲草(Typha angustifolia)、莲藕(Nelumbo uncifera)或芦苇(Phragmites communis)。常见的形式有:单一类型有潜流式人工湿地、表面流人工湿地;复合形式有:垂直流人工湿地-表面流人工湿地-潜流式人工湿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山东省淡水水产研究所,未经山东省淡水水产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040269.9/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吡虫啉和氯氰菊酯增效组合物
- 下一篇:一种能调整稻田水呈黑色的水稻生长调节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