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避难硐室结构无效
申请号: | 201110041043.0 | 申请日: | 2011-02-18 |
公开(公告)号: | CN102080566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6-01 |
发明(设计)人: | 刘兴利;朱卫波;张强;赵中奇 | 申请(专利权)人: | 三一重型装备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21F11/00 | 分类号: | E21F11/00 |
代理公司: | 北京集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27 | 代理人: | 李鹏;逯长明 |
地址: | 110027 辽宁省***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避难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矿难救援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避难硐室结构。
背景技术
我国煤矿矿难事故频发,井下紧急避难的救生设施单一简陋,井上又不能及时打通救生通道实施救援,当发生矿难时人员逃生困难,致使90%的人员是死于次灾害和衍生灾害,井下人员的生命无法得到保障。
国内矿井避难自救设施主要是矿工随身携带的自救器、临时避难硐室以及可移动救生舱等;当矿难事故发生时,幸存人员躲进硐室或救生舱中避险。由于这些设备没有与地面的直接通道,无法进行物资补给和人员直接逃生。目前的救援主要是在事故发生后进行大型工程作业,打通与硐室的连通的通道,该作业时间周期长,突发事故较多,救援难度大;在硐室或救生舱的有效生命维持时间内,若被困人员无法得到有效救援升井,他们的生命安全仍然无法得到保证。
有鉴于此,如何对现有技术中的避难硐室结构进行改进,从而当矿难发生时能够及时有效地救援井下工作人员,是本领域技术人员亟需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为提供一种避难硐室结构,该避难硐室结构在矿难发生时,能够及时有效地救援井下工作人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井下避难硐室结构,包括避难舱;所述避难硐室结构还包括救生通道,所述救生通道内设有升降救生舱;所述救生通道连通所述避难舱和井上地面。
优选地,所述避难硐室结构进一步设有过渡舱,所述过渡舱的一侧通过可开启的第一密封门与外部巷道隔离密封,其另一侧通过另一可开启的密封门与所述避难舱隔离密封。
优选地,所述过渡舱与所述避难舱之间进一步设有设备舱,所述设备舱的一侧通过可开启的第二密封门与所述过渡舱隔离密封,其另一侧通过第三密封门与所述避难舱隔离密封。
优选地,所述设备舱内进一步设有可向所述避难舱制冷的制冷装置,及提供电力的蓄电装置。
优选地,所述过渡舱内进一步设有可通过第一密封门进入外部巷道中的抢险救援车。
优选地,所述第二密封门上设有与所述抢险救援车牵引的移动救生舱碰接连通的对接装置,以便所述移动救生舱中的逃生人员直接经所述设备舱进入避难腔中。
优选地,所述避难硐室内进一步设有生命保障系统。
优选地,所述生命保障系统至少包括制氧箱、干燥箱、工具箱、药品箱和食品箱中的一者。
优选地,所述救生通道内设有加固套管,所述升降救生舱设于所述加固套管内;所述加固套管的下端部伸入所述避难舱内,且开设有便于逃生人员进入所述升降救生舱的开口。
在现有技术的基础上,本发明所提供的避难硐室结构还包括救生通道,所述救生通道内设有升降救生舱;所述救生通道连通所述避难舱和井上地面。当发生矿难时,避难硐室附近的井下工作人员可以徒步进入避难硐室中,而采掘工作面附近的井下工作人员可以进入预先设置在采掘工作面附近的移动救生舱中,然后再由避难硐室中抢险救援车将其牵引至避难硐室内,进入避难硐室内的井下工作人员再通过救生通道的升降救生舱升井。由此可知,本发明所提供的避难硐室结构能够及时有效地救援井下工作人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一种实施例中避难硐室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避难硐室结构的俯视图;
图3为包括图1中避难硐室结构的矿难救生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图1至图3中附图标记与部件名称之间的对应关系为:
11避难舱;12过渡舱;13设备舱;131制冷装置;132蓄电装置;
2救生通道;3升降救生舱;
41第一密封门;42第二密封门;43第三密封门;
51巷道;52采掘工作面塌方处;53采掘工作面;61抢险救援车;62移动救生舱;
71座椅;72制氧箱;73干燥箱;74食品箱;75药品箱;76工具箱。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核心为提供一种避难硐室结构,该避难硐室结构在矿难发生时,能够及时有效地救援井下工作人员。
为了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请参考图1、图2和图3,图1为本发明一种实施例中避难硐室结构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中避难硐室结构的俯视图;图3为包括图1中避难硐室结构的矿难救生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在一种实施例中,本发明所提供的避难硐室结构,包括避难舱11;在此现有技术的基础上,如图1和图2所示,所述避难硐室结构还包括救生通道2,救生通道2内设有升降救生舱3;救生通道2连通避难舱11和井上地面。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三一重型装备有限公司,未经三一重型装备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041043.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高浓度的有机和无机混合废水处理回收方法
- 下一篇:地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