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S”形模型的能源需求预测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110041497.8 | 申请日: | 2011-02-21 |
公开(公告)号: | CN102646216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8-22 |
发明(设计)人: | 王安建;王高尚;陈其慎;于汶加;闫强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G06Q10/04 | 分类号: | G06Q10/0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0037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模型 能源 需求预测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系一种定量的能源需求预测方法,是基于人均GDP与人均能源消费间“S”形物理模型,运用双曲正切函数等数学方法构建的预测技术,用于中长期能源需求预测,直接应用于能源勘查、开发、生产、利用、运输、贸易等领域。
背景技术:
目前能源需求预测方法总体可分为定性预测和定量预测两大类。
定性预测通常依据主观经验判断给出未来能源需求,最具代表性的有德尔菲法和类比法两种。德尔菲法是通过专家打分赋值来判断和确定未来能源需求;类比法则通过与发展方式类似的发达国家或地区类比,抽取其相同发展阶段能源消费指标,并以此为依据得出预测对象的能源需求。定性预测具有较强的主观性,缺乏严谨性和科学性,其准确性和可靠性难以保证。
定量预测依据预测选取的途径不同可分为部门预测法、能源消费强度法、弹性系数法、投入产出法、能源总量数学模拟法等几种主要方法。(1)部门预测法是在系统总结不同部门能源消费历史数据和部门发展间相互关系的基础上,通过对各部门未来发展趋势的判定,预测部门乃至国家能源需求。目前国际主要能源机构多采用这一方法。其主要缺陷表现在一方面涉及的资料数据庞杂,极易产生统计性偏差;其二,对部门未来发展的判断往往流于从以往历史数据的推演,缺乏对部门能源消费基本规律的把握,从而产生预测偏差;另外,从终端部门到一次能源转换过程中涉及的能源品种和部门众多,转换效率千差万别,也增加了产生预测偏差的风险。对IEA和EIA使用这一方法得出的历史预测结果检验表明,其对典型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预测大多存在10%以上误差;(2)能源消费强度法是依据能源消费强度指标的历史变化,推演和判断未来变化趋势,给出预测期消费强度指标量值,进而得出相应的能源需求。这一方法对未来强度指标的变化多依据主观判断或历史趋势的推演,缺乏对其内在规律的把握,预测中往往出现很大偏差。(3)弹性系数法与强度法类似,通过确定预测期弹性系数量值间接预测未来能源需求。由于弹性系数指标的预测值为认为设定,具有较强的主观性且难于精确赋值,而其微小的变化都会引起需求总量较大变动,因此其预测结构的准确性难以保证。(4)投入产出法是研究经济体系(国民经济、地区经济、部门经济、公司或企业经济单位)中各个部分之间投入与产出相互依存关系的计量经济学方法。使用该方法的前提是整个系统较为稳定,同时系统内各单元之间的关系是固定不变的,这一方法的前提决定了其用于中长期需求预测存在系统不确定性。(5)能源需求总量数学模拟法是指运用数学方法模拟能源消费历史轨迹,得出模型方程,并以此预测未来需求,主要方法有灰色预测、回归分析等,这些方法用于不断演进的复杂的能源与经济社会发展系统,常限于有限的历史数据,从时间序列或因果关系出发,难以全面、正确反映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预测结果往往存在很大的误差。
上述这些方法存在的共同缺陷是缺乏对能源需求与经济发展间长尺度定量关系的把握,仅用以往数据模拟、推演或类比未来,预测缺乏科学性和准确性,结果偏差大。提高中长期能源需求预测的准确性、客观性对科学制定国家规划以及未来能源行业和相关企业的发展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发明内容:
本发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依据构建的人均能源消费与人均GDP间的“S”形物理模型,运用双曲正切函数等数学方法,形成了全新定量预测技术,从根本上解决了以往预测缺乏理论支撑、结果偏差大、可信度低的问题。
本发明具体包括以下步骤和内容:
1)建立人均能源消费与人均GDP间的“S”形物理模型
首先,确立人均能源消费与人均GDP之间“S”形相关关系;
系统总结英、美、日等众多发达国家150年来,从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后工业化社会能源消费历程,揭示出人均能源消费与人均GDP呈现全周期“S”形变化关系,即农业社会人均能源消费呈低缓增长趋势,工业化发展阶段呈快速增长趋势,之后随着经济结构的转变、社会财富积累水平不断提高和基础设施日趋完善,人均能源需求陆续达到顶点,其后趋于下降。
其次,厘定人均能源消费“S”形三个关键点——起飞点、转折点、零增长点定量指标;能源消费的起飞点是需求进入高增长期的起始点;而转折点处需求增速则开始减缓;零增长点则是能源需求的顶点。三个关键点具有相对固定的人均GDP数值,起飞点处人均GDP集中在2500-3000美元(盖凯,下同),转折点对应人均GDP10000-12000美元,零增长点处人均GDP则集中于20000-22000美元之间;
第三,三个关键点将“S”形曲线分为四段,对应于不同发展阶段的能源需求趋势。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未经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041497.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抽油机安装电动机的轴梁结构
- 下一篇:一种不粘涂料
- 同类专利
- 专利分类
G06Q 专门适用于行政、商业、金融、管理、监督或预测目的的数据处理系统或方法;其他类目不包含的专门适用于行政、商业、金融、管理、监督或预测目的的处理系统或方法
G06Q10-00 行政;管理
G06Q10-02 .预定,例如用于门票、服务或事件的
G06Q10-04 .预测或优化,例如线性规划、“旅行商问题”或“下料问题”
G06Q10-06 .资源、工作流、人员或项目管理,例如组织、规划、调度或分配时间、人员或机器资源;企业规划;组织模型
G06Q10-08 .物流,例如仓储、装货、配送或运输;存货或库存管理,例如订货、采购或平衡订单
G06Q10-10 .办公自动化,例如电子邮件或群件的计算机辅助管理